井馨 劉宇
摘要:中國經濟增速日趨放緩,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新舊動能轉換是解決中國當下經濟問題的一劑良方。本文對新、舊動能的含義進行了廓清,對新動能的構成進行了梳理,認為優化要素配置、技術創新引領、打造公平制度是新舊動能轉換的三個主要層面。
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供給側改革;經濟增長
引言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世所罕見的高速發展,常年GDP增速達到7%以上,然而這種高速發展的背后靠的是勞動、資源等要素的大量投入、大體量的投資以及生態環境的透支,中國在經濟飛速崛起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口、資源和生態的代價,經濟發展動力存在著結構性隱患。隨著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速日趨放緩,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中國GDP增速僅為2.3%。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經濟環境的惡化,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動能的落后也是造成經濟增速降低的重要原因,依靠人口紅利、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日趨疲軟,經濟增長的舊動能已無力支撐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挖掘新動能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
一、新、舊動能含義的廓清
中國經濟發展的舊動能,通常意義上來說就是指高能耗、低產能、技術水平低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1]。王小潔[2]認為舊動能還包括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對部分傳統產業的刺激補貼政策導致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經濟的舊動能嚴重依賴要素的投入,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飛速發展是大人口基數、資源投入以及中低端產品出口等共同推動的結果。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口老齡化及生育率持續降低決定了中國依靠資源投入和人口紅利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此外,中國過去的中低端的出口模式也由于要素價格的提升而失去了成本優勢。所以,中國經濟的舊動能已無力支撐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向新動能轉型。對于新動能的內涵,黃少安[3]認為包括體制及技術的創新、產業的結構轉換和產業升級以及改革。楊蕙馨[4]等認為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就是社會要素的重新組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促進要素的高效運用及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王小潔認為從中觀層面看,還包括產業、區域、城鄉從非均衡增長躍升為均衡增長的動態變革。安禮偉[5]認為新動能還應包括技術創新引領的高技能勞動力生產高質量產品的能力。吳凈[6]總結了新舊動能轉換的特征,認為新舊動能的轉換是一個不斷交融、循環上升的過程。可見,新舊動能轉換的本質就是通過對各種要素的重新配置,使之達到更高的效率,表現在具體的經濟現象中就是低技術、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逐步淘汰,以創新創造引領的高效低耗、生態友好的產業逐步成為經濟主導。
二、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容
解決中國經濟動力不足的問題是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目標,對新動能構成和作用的研究也是學術界熱議的話題,王一鳴[7]指出,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所致,李長英[8]通過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分解,將新動能分解為三類:創新動能、要素動能、制度動能,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新舊動能轉換指數,實證檢驗了新舊動能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動作用。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劉濤[9]等,認為要素配置效率、創新動力和制度動力構成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運行機制。可見,對于新動能的認識經濟學界是比較一致的,因此本文從社會要素、技術創新和公平制度三個方面對新動能進行闡述。
(一)社會要素動能
關于經濟發展動力的要素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從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經濟學者就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闡述,比如亞當斯密認為國家財富的積累基于專業化分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古典政治經濟學將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科技發展、經濟制度等要素認為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認為政府應對總需求進行調控,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又一動能。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王一鳴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產要素的投入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條件,中國目前遭遇的問題不是要素的投入不足或者過剩,而是資源的錯配導致供給與需求失調,部分產業產能富余造成無效供給過剩,而另一部分則因產能不足造成有效供給不足,嚴重打擊了經濟活力。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提升要素供給效率,從源頭上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二)技術創新動能
新古典增長模型強調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認為增長的源泉是技術進步。新增長理論強調內生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動能因素,周小亮[10-11]等認識到,從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新動力看,創新能力不足是影響中國當前經濟的最主要問題。梁益琳[12]實證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對于區域新舊動能轉換突破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技術創新可以將新的業態或模式與原有的發展方式滲透融合,在培育新動能的同時提升原有的舊動能,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一定意義上也是解決要素配置不均衡、不科學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靠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下,各類經濟增長要素已開始呈現報酬遞減規律,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是資源的使用更有效,引導落后產能向高效產能的轉移,保障我國順利改變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促進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
(三)公平制度動能
諾斯[13]等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發現除了技術創新、資本積累教育等這些經濟增長因素之外,所有權制度等才是決定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而發展經濟學則認為強調機會平等和成果共享的包容性增長可以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制度是國家公權力的體現,張文[14]等指出中國過去經濟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受公權力的影響頗深,由于慣性的作用公權力在當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越位、缺位與錯位問題。周小亮等強調了要提升制度動力,就要提升制度質量,建設具有主體性和公平性的制度。尹希果[15]實證了財政政策在經濟下行期對新舊動能轉換的刺激作用。要充分發揮制度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的促進作用,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降低權力對市場的干預,減少政府審批環節的淤塞,激發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打造優質的公共服務,通過寬嚴相濟的監管措施提升市場活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舊動能轉換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研究也較為透徹。新舊動能轉換是破解當下中國經濟發展痼疾的必然選擇和必經之路。新動能和舊動能兩者的轉換過程是一個互相交融、螺旋式上升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作為引領、公平有效的制度及社會要素的有效配置三方相互促進、共同作用,才能賦予中國經濟新的動力,從而為經濟社會的健康持久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芋樸.基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我國現代流通業發展路徑探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17):25-28.
[2]王小潔,劉鵬程,許清清.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19(06):12-18.
[3]黃少安.新舊動能轉換與山東經濟發展[J].山東社會科學,2017(09):101-108.
[4]楊蕙馨,焦勇.新舊動能轉換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判[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39(07):16-28
[5]安禮偉,張二震.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原因、基礎和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1(01):9-15.
[6]吳凈.新時代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評價——以青島市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9,38(05):41-44+62.
[7]王一鳴.在抵御下行壓力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J].宏觀經濟管理,2020(02):18-20.
[8]李長英,周榮云,余淼杰.中國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演進及區域特征[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02):3-23.
[9]劉濤,周白雨.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的新舊動能轉換路徑分析[J].齊魯學刊,2020(05):101-108.
[10]周小亮.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機制與路徑:學術梳理的視角[J].東南學術,2020(04):157-168+248.
[11]周小亮,吳洋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基于經濟增長動力視角[J].社會科學研究,2019(03):8-18.
[12]梁益琳.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與新舊動能轉換的互動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22):125-129.
[13]諾斯,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以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75-80
[14]張文,張念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向下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7,38(12):93-101.
[15]尹希果,冉丹.財政政策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非線性效應[J].軟科學,2020,34(1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