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達敏
摘? 要:近年,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同時,外來務工人員的人文素質與城市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可以通過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融入”教育、開展服務與宣傳、進行道德實踐等,可以有效提升外來務工人員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人文素養;提升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也在進一步加速,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涌入,為城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來高,而外來務工人員的人文素養整體低下,他們的道德水平、文明修養、價值取向等與城市文明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已構成對城市管理的挑戰和成為制約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人文素養的培訓,已成為中國現階段迫切和重大的任務。
一、外來務工人員人文素質現狀分析
(一)整體文化素質偏低
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發布的《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城市外來務工人員文化水平總體不高,絕大多數為初中生,少量為小學生、高中生,其中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13.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
(二)公德、法制意識比較淡薄
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素質偏差,公德和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在他們身上,有許多與現代文明不相適應的種種陋習,如亂倒垃圾,隨地吐痰,不懂交通規則,部份外來務工人員,還有一些小偷小摸的行為,此外,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大多來自欠發達或偏遠地區,他們遠離家鄉、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窄,當他們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時,他們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而常常借助老鄉、親戚關系來處理,當處理結果一旦沒有達到他們的愿望和要求,他們往往就采用暴力手段,因而,外來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社會治安較差和暴力事件多發的地方。
(三)道德認同感缺失
大多外來務工人員由于長期生活在農村,言行舉止和生活方式與城市文明不太協調,再者受城鄉二元結構及各種歧視性政策的影響,身體進城了,但是社會地位并未進城,心理上與城市存在著隔閡,容易造成心理失衡,產生偏激思想,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心理上的反差,致使他們缺少道德認同感,難以融入到城市的文明中,缺乏為城市文明建設作貢獻的熱情。
(四)價值取向有偏差,用“錢”來衡量自身和他人的價值
外來務工人員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只能從事體力和低技能的工作,他們的收入也普遍較低,窘迫的生活使他們的價值取向偏重于“錢”,對自己和他人的價值多以“錢”的多少來衡量,對“錢”之外的東西,包括精神生活和文明修養看得很淡,因而對社會公德、他人的利益、企業和社會的發展不太關心。
二、外來務工人員人文素質提升對策
1.開展 “融入” 和“通識”教育,提升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德意識和現代文明修養
外來務工人員人員大部分生活在偏遠、落后的地方,由于生活條件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約,他們在城市生活所需的文明禮儀、交通安全、公德意識等非常缺乏,所以,政府部門和企業有針對性地在外來務工人群中開展“融入”和“通識”教育,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獲得城市生活所需的文明禮儀、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市情民情等知識,可以使外來務工人員在短時期內了解和學習現代文明,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道德、法律意識,逐漸成為城市合格的新“公民”。
2.服務與教育宣傳并舉,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意識
針對外來務工人員法律知識匱乏和法制意識淡薄的特點,政府部門一是要提高對外來務工人員法律服務的水平,保護外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讓他們在自身利益獲得保護的過程中感受法律的作用,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進而提高他們學法、守法、用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其次要通過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對法律的興趣、贏得他們的主動參與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
與本地人口相比,外來務工人員是弱勢群體,他們生存和發展的一些基本權利長期被忽視,甚至受到歧視而引發各種矛盾糾紛,當他們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護時,外來務工人員大多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他們往往盲目地采取聚眾鬧事甚至動用非法手段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宣傳讓外來務工人員知曉社會有較好的法律服務體系,能幫助、協調和保護他們的權益,他們就不會采取過激和非法的手段,而會理性地選擇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權益了。
而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實踐,要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用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對法律的興趣,從而贏得他們的主動參與,比如采用有獎問答、文藝晚會、法制電影、參觀旅游等活動,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對法制的體驗和感受,進而提升他們的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
3.用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外來務工人員的道德水準和糾正價值偏差
首先是要構造外來務工人員道德提升的外在環境,如通過發掘和宣傳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運用道德講堂、公益廣告、宣傳展板等形式,宣揚社會公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有利于外來務工人員良好道德認知和學習的氛圍。
其次,要內化外來務工人員的道德提升。一是可以通過抓典型示范,強化外來務工人員的道德意識和社會價值導向。如在外來務工人員中積極開展講文明、守公德、守法律的典型事例評選和宣傳活動,在外來務工人員中開展“優秀外來工”、“禮儀之星”、“道德模范”等評選活動,借助報紙、電視、電臺等各類宣傳媒介,采取宣傳圖片展覽、分發文明倡議書、進行文藝演出、道德大講壇等各種形式,加大典型宣傳的力度,通過外來務工人員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感染外來務工人員,引導廣大外來務工人員的文明言行,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二是注重道外來務工人員的道德養成,如多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參與到街道、社區、行業的文明創建工作中來,在外來務工人員中開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網絡文明傳播、“三關愛”等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志愿者參與對外來務工人員不文明行為勸導,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衛生、禮儀習慣等進行專項教育整治,引導外來務工人員遵德守禮,不斷加強日常養成,從而實現自我提升。
第三是要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推動外來務工人員精神文明建設常態化。政府部門要整合教育、文化、科技等資源,建立多層次、開放性、立體化的外來工學習服務體系,同時要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先進典型評選機制、活動督導機制和道德模范關愛機制,使外來務工人員的道德實踐活動得到有效保障,從而促進外來務工人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常態化開展。
第四要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工作環境,從而更加有效地糾正外來務工人員的價值取向。
政府要全面建立和諧的企業勞資關系,積極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就業、生活環境,確保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質量有較大的提高,其次,要引導社會尊重外來務工人員,確保外來務工人員的各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在這個基礎,政府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向“真、善、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變就容易取得認同、支持和配合,從而取得效果。
結語:外來人員人文素質的提升是一項長期和艱苦的戰略任務,政府部門必須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采取各種有利措施并持之以恒才能最終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楊志明:政府將加大工作力度 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新華網,2014年07月30日。
[2]《上海外來務工人員職業培訓現狀及對策》,《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09期, 上海市教科院 ,馬根榮、 錢虎根; 上海師范大學 ,呂? 檳。
[3]《新形勢下定海區外來務工人員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及對策思考》,舟山市文明在線。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北滘職業技術學校,廣東? ?佛山?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