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世斌
摘要:小學生寫作現在成了學生和老師的頭等大事,成也寫作,敗也寫作。我們可以以經典片段為抓手,從“兩個培養”、“兩個積累”入手,即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寫作習慣,注重經典片段的積累,注重教材文本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反復閱讀教材文本,注重經典片段閱讀的教學,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既增強了語感,也陶冶了情操,通過情感遷移,初步仿寫,逐漸內化,寫出自己的經歷故事,寫出流露真情實感的有血有肉的作品。
關鍵詞:經典片段;閱讀;寫作
前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小學生的寫作就是孩子初步表達出自己對事物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可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寫作卻成了小學生的大難題,也備受教師與家長們的關注,一到寫作文,老師和學生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寫作教學儼然成了教學過程中的瓶頸,敗也寫作,成也寫作。
著名教育家丁有寬老師最早指出讀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以讀促寫,寫中感悟,讀寫相長,克服了長期以來讀寫分離的弊端。心理學有關研究表明,模仿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可以說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小學生記憶力特別強,但理解能力比較薄弱,不過如果加以閱讀訓練,積累豐富詞匯,優美句子,優美語段,會達到厚積薄發、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有許多經典的片段,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共鳴,還能給師生以啟迪,它有具體的場景,有豐富的情感,有精美的修辭。我們可以以經典片段為抓手,從“兩個培養”、“兩個積累”入手,即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寫作習慣,注重經典片段的積累,注重教材文本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反復閱讀教材文本,注重經典片段閱讀的教學,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既增強了語感,也陶冶了情操,通過情感遷移,初步仿寫,逐漸內化,寫出自己的經歷故事,寫出流露真情實感的有血有肉的作品。
一、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尤其在小學階段,正是許多好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和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寫作興趣。可以通過自讀、小組讀、領讀、齊讀等方法讓學生多讀,力爭讀出文章的精彩,讀出自己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利用分享課,讓同學們進行閱讀分享,讓他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快樂,使學生享受閱讀,樂于閱讀,激發了閱讀興趣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閱讀是吸收語言材料、增加語言知識、擴大詞匯量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語言輸入的重要渠道,而寫作恰是語言的輸出。同時寫作是學生運用語文能力的重要標志,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也是各類升學考試的重要考察內容,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能力是應掌握并提升的語言技能,是老師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并寫出自己所熟悉的人、事、景、物,在寫作的過程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才發現,如何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中困惑不解的問題。學生即使面對最熟悉的人,最平常的事,最真實的景,最普通的物都“無動于衷”、“無話可說”、“無情可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加強課外閱讀才能使“作文難”得到有效地解決。
二、經典片段的選擇
學生有了閱讀和寫作的興趣還不夠,必須甄別閱讀的內容,看看哪些是對寫作有幫助,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可是哪些材料能與我們的教材相媲美呢?我們的課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教材往往有完整的結構,有具體的場景,有豐富的情感,讀后如置身其中,當然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自然會激發寫作動機與思路。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故事的時候,孩子們讀著小女孩可憐的遭遇,情不自禁的留下了淚水。那是學生站在了小女孩的處境,體會到了她的不幸。所以在訓練“假如你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做些什么”小練筆時,學生一氣呵成,哀其之哀,悲其之不幸。另外經典片段閱讀教學中,范文能示范性的給學生一些方法:作者構思的奇妙,材料的精密組織,詞句的完美結合,布局的合理安排,學生閱讀的多了,透了,自然能領悟并總結出一些方法與規律。這樣在寫作時學生就不會捉襟見肘,反而有章可循,大大減少了寫作的難度。例如,利用環境描寫烘托心情,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寫到:“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排荒涼”。作者利用外部環境的描寫,使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由失望到絕望的心情。我們可以以這幾段為示范,讓學生認真閱讀,然后仿寫,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并在班級內進行分享。當然也可以讓學生將其在閱讀過程中讀到的經典片段進行互相推薦,彼此交流心得。這樣,學生們既可以閱讀到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吸收其精華,也可以與同學有思想上的碰撞,源源不斷地吸收新知識,這樣才真正做到詩中所寫的那樣,“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三、注重積累和運用
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進行材料的積累。否則就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可以讓學生摘抄經典文段,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感想和體會。但是這些東西僅僅放在讀書筆記中是不能發揮其作用的,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運用這些來提高寫作能力。俗話說“言為心聲”,寫作就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學生的內心情感與觀念的,所以我們教師要激發學生充分利用積累的經典內容進行習作,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下來,把自己在生活中覺得有趣的事情寫下來,把積累的知識運用到當中去。在寫作過程中間可以進行段落、篇章的仿寫,也可以是寫作方法的仿寫,還可以是修辭手法的仿寫,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總之,在小學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材,利用經典片段,使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文系2020年度許昌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課題《經典片段在小學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立項編號YL2020G032)的研究成果。
許昌市建安區蘇橋鎮中許小學 河南 許昌 4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