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高校輔導員制度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偉大創造。百年制度建設經歷不平凡歷程且成就顯著:建立了更加成熟和定型的輔導員制度體系,使輔導員事業全面進入法治保障新時代;迎來了輔導員全面專業化培養、職業化發展新階段,使輔導員事業更具發展潛力;創造了“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制度”等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做法,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更高;打造了一支“又紅又專”、年輕富有活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使輔導員更具影響力。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制度建設;歷史成就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4]重視、總結歷史有助于更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善于總結歷史、從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的事業能夠薪火相傳、永續前進的重要保證。高校輔導員制度(以下簡稱“輔導員制度”)作為一項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的智慧結晶和偉大創造。梳理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輔導員制度建設主要成就是十分必要的,不僅有助于增強輔導員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鼓舞隊伍士氣;更有助于優化輔導員制度體系,為新發展階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戰略之舉和長遠之策。
一、建立了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輔導員制度體系
輔導員制度最早萌芽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軍中實行的“政治指導員制度”。其中1937年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政治指導員制度”被普遍認為是輔導員制度的雛形。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正式提出在高等學校中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設立政治工作機構——政治輔導處,[5]輔導員制度開始確立。1953年清華大學率先建立“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標志著著我國輔導員制度的正式產生。經過一系列試行和探索,1965年《關于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正式頒布,該條例以法規形式對輔導員性質、地位、任務和作用等作了明確規定,建構了基本制度框架,標志著輔導員制度正式確立。雖然經歷“文革”嚴重破壞,遭受嚴重“內傷”,但經過系列撥亂反正和重建,輔導員制度得到全面恢復,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有力推動下,輔導員制度建設開始從進入科學化發展階段。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作為綱領性文件,不僅明確強調“輔導員班主任隊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6],高度肯定了輔導員隊伍地位和作用,并進一步完善了制度框架,標志輔導員制度建設進入深化完善階段。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4號令”)發布,首次將輔導員制度建設從政策引導上升到法規層面,一套規范且具有強制力的制度體系建立起來,標志輔導員制度建設進入嶄新時代。隨后《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計劃》發布、2007年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設立、輔導員專項博士學位招生計劃啟動、專項基金設立等措施作為補充進一步完善輔導員培訓與研修制度,形成專家化培養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續重視、完善輔導員制度體系:2013年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形成層級、多主題和多形式的專業化培訓體系;2014年發布《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建立職業能力標準體系;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43號令”)發布,一方面肯定了制度建設法制化方向,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制度體系;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再次從宏觀體系構建層面完善高校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促進輔導員職業發展。至此,一個成熟、完整且不斷升級的輔導員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起來。
經過近百年探索,建立起一套完整且具有強制力的包括實體性制度內容和程序性制度內容在內的貫穿國家、省市、高校的三級高校輔導員制度體系。輔導員制度不僅鮮明地將輔導員與其他職業區分開來,解決了輔導員“是什么、做什么”的“質”層面問題。更在輔導員準入、配備、選拔、管理、考核、培養、發展等方面形成了相的制度執行機制,明確了輔導員工作運行要遵守的程序規范,實現了輔導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證了制度的合理運行和有效執行,使輔導員事業全面進入法治保障新時代。
二、迎來了輔導員專業化培養、職業化發展新階段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設立在輔導員制度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如果說1984年之前黨對輔導員制度的探索主要在經驗層面,那1984年之后則開始轉向更高層面。在黨的領導下,教育部1984年發布《教育部關于在十二所院校設置思想政治教專業的意見》,決定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采用正規化的方式培養思想政治工作專門人才。[7]1987年中央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決定》,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學,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家、教授和理論家,[8]正式確認思想政治工作是科學。同年《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碩士研究生實施意見》又提出“開辟思想政治教育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有效途徑”,并決定“從1988年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9]隨后1990年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開設、1997年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博士點設立,“到2016年,僅博士學位授權點就從2006年以前的不足30個,增至目前的70個” [10]。一個完整的專業學位體系基本建立起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設立和學科體系的建設開啟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地進行學科和專業建設、正規地培養學術工作和實際工作隊伍、科學地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階段”[11],同時也對輔導員制度建設科學化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作為綱領性文件明確要求“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專門人才,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人才培養工程”,“學成后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為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事實上開啟了專業化、職業化進程;2005年《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正式提出“向職業化、專家化方向發展”[13]。 2006年,充分體現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要求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24號令)發布,它對輔導員身份地位、工作內容和職責要求作了詳細規定,標志輔導員制度建設實現重要創新,正式邁入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新階段。為進一步推動專業化、職業化進程,黨和國家繼續高度重視輔導員制度建設,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制度,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指標體系》《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43號令)修訂版等系列重要規定的發布,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迎來了新時代。
三、創造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做法
黨在輔導員制度建設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做法,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其中突出且具有重要影響的當屬“清華模式”(“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和“榜樣引領模式”(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制度)。1953年,清華大學正式建立“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該模式作為一項偉大創舉在輔導員制度發展史上具有開創意義。它不僅標志著著我國輔導員制度的正式產生,而且經“高教六十條”在事實上成為全國性模板,推動了全國輔導員制度的建立。蔣南翔在介紹成功經驗時曾謹慎指出“這在全國來說,即便不是創舉,至少也是較先進的經驗之一”[14];清華大學原黨委書記陳希也曾這樣提到,“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是“一項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教育創新的成功探索,一種因材施教、培養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15]。鄧小平同志談清華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時特別指出“清華大學的經驗應當引起全國注意”,“這個經驗好”。時至今日,“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依然是輔導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煥發著蓬勃生命力,值得繼續深入學習借鑒。談到當代輔導員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不能不提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制度,作為一項評價和激勵機制,從2009年開始至2020已有12年光輝歷程,不僅涌現出了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全國優秀教師”、“最美奮斗者”、“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于一身的“時代楷模”曲建武,開創思政工作新模式“徐川思政工作法”的“第八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黨的十九大代表南航徐川,始終堅守一線的最美輔導員、“第八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黨的十九大代表陳小花等一面面催人奮進的榜樣旗幟,更重要的是通過輔導員先進事跡的展示充分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典型激勵和示范引領作用。輔導員年度人物制度已經逐步成長為今天牽動社會廣泛關注、深入高校師生人心、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響深遠、具有重要意義的重要品牌。
四、打造了一支“又紅又專”、年輕富有活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隊伍
輔導員制度最初源于政治需要并基于“清華模式”建構起來,因此最初輔導員主要以兼職輔導員為主,如“清華大學歷史上第一批輔導員僅有25人”[16]。但隨著輔導員重要性的特別凸顯以及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推動,“高校輔導員隊伍規模較大增長,結構日趨優化,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架構已基本形成”[17]。一批具有專業技術職務、“又紅又專、”年輕且富有活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隊伍正在形成。根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專職輔導員91808人,比2006年增長33%”[18]。2015年“全國高校專職輔導員人數已經超過13萬”[19]。另根據2019年光明日報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輔導員隊伍中,“專職輔導員占64.5%,中共黨員占86.3%,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占70.9%,年齡在25—34歲的占61%”,60%以上專職輔導員每天投入工作的時間達8—12個小時;20%輔導員的學歷在任職期間得到了提高”[20]。可以說,一支“又紅又專”、年輕富有活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正在成長起來,這支隊伍正在成為堅定大學生正確政治方向、保證社會主義大學生方向、維護高校和諧穩定、建設強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7.
[2] 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6.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68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33.
[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73.
[6]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85.
[7] 沈壯海、王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和發展狀況綜述(2006年以來)[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08):45—53.
[8] 朱新均.開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創舉——訪本刊顧問、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新均 [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4):4-7。
[9]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69.
[10]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C].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84.
[11] 劉超、李越.篳路藍縷 鑄就輝煌———何東昌與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82.
[12] 楊振斌.雙肩挑50年——清華大學輔導員制度五十周年的回顧與展望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5.
[13] 周良書.中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5.
[14] 馮剛.持續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J].高校輔導員,2020(3):3-7.
[15] 輔導員:大學生的貼心人[N].光明日報,2010-05-27(5) .
[16] 高校輔導員怎樣離學生更近一點[N].光明日報,2015-07-13(6) .
[17] 陳子季.高校輔導員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 [N].中國光明日報,2019-04-20(14).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課題《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政治信仰教育機制與路徑研究》編號:2020SZ151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壯族自治區 54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