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松芳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命題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展課程思政,是“新聞學概論”課程目標的內在要求,二者目標指向一致,內容顯性統一,育人路徑有機融合。建構主義以“學”為中心的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為“新聞學概論”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課程育人體系提供了參照性框架。
[關鍵詞]建構主義;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價值內化
建構主義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教育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盡管其理論駁雜、流派紛呈,但是基本形成了以“學”為中心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順應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變革。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與建構主義教育的核心思想有諸多相通之處。因此,本文從建構主義的視角探究“新聞學概論”在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一、“課程思政”與人才培養的目標建構
當前,我國正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關鍵。“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階段”[1]。高校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構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體,但為了避免思政課程對學生價值引領的“孤島效應”,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本形成了課程思政的理論雛形。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回應“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命題的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從2014年起,上海等高校開始自發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體現了二者在課程育人方面價值指向的一致性、實現方式的差異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性[3]。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既有統一性的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又充分考慮不同專業課程的特殊性,標志著課程思政建設進入升級與深化的關鍵期。《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目標,“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課程思政以效果為導向,著重過程育人,注重學生潛移默化的生成性建構,實現政治認同、價值引領和文化認同。從建構主義視角看,課程思政即是重視課堂教學主渠道,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知識技能與價值導向相融合的學習體系。
二、“新聞學概論”中的課程思政特點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是新聞學專業的育人使命。“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強化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新聞傳播育人體系,成為新時代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方向。
(一)目標指向一致
“新聞學概論”作為新聞學專業的基礎必修課,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靈魂,價值引領是課程目標的內在要求,與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高度一致。課程內容本身屬于價值觀的范疇,引導學生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5]。高校要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推進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進教材、進課堂,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并重,培養新聞學專業學生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是課程的應有之義。面對媒介多元化、傳播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格局,“新聞學概論”要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新聞輿論在引領主流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凸顯中華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性,從而樹立從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價值認同與責任使命。
(二)內容顯性統一
新聞與政治關系密切,“新聞學概論”的知識體系本身蘊含價值構建,因此,與其他課程思政注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二者在內容上是顯性的統一。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新聞學概論”課程聚焦“新聞及其本源、新聞事業的性質功能、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新聞工作的服務對象、新聞從業者的基本素養”五大主題,系統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新聞傳播現象,堅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信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既是“新聞學概論”課程內容更新的核心部分,也是學生主體性價值建構的重要來源。
(三)育人路徑有機融合
“新聞學概論”課程的知識能力培養與價值觀塑造水乳交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專業學習與社會認知結合
反映社會變動是新聞的首要功能,新聞專業的學生需要建構校園與社會的有效鏈接。大一學生普遍缺乏新聞實踐,因此,媒介接觸和社會調查是了解中國國情、提高政治洞察力和歷史洞察力的重要路徑,以新聞專業眼光分析媒介熱點話題,理性看待網絡輿情,切實感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治國理政、定國安邦”上的高度價值引領。專業學習與社會認知結合,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又彰顯新聞理論的學習價值,深化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知識體系及價值觀構建。
2.專業學習與日常生活互滲
當前,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微博熱搜、朋友圈、公眾號、APP等使用頻率較高,網絡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接觸偏向較為突出。而這一情形恰恰是引導新聞學專業學習的重要切入點,所以,對于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學習與日常生活的界限更為模糊。“生活即學習”,大學生日常媒介接觸能夠及時捕捉社會熱點,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及理解,切身領悟媒體融合時代“網上網下同心圓”的新聞傳播及輿論引導。此外,大學生在日常中要有意識地以新聞人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價值,在現實語境中培養新聞敏感能力。另外,“新聞學概論”課程要從新聞學專業角度引導學生拓寬媒介接觸的結構、類型及內容,理性甄別、參與媒介化現實,多側面、多角度認知社會。
3.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互嵌
新聞學基礎理論本身蘊含價值規范。堅持真實性原則,不僅是新聞專業的基本要求和職業操守,也是社會化媒體時代民眾信息傳播的底線。脫貧攻堅的系列報道案例不僅詮釋了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典型宣傳引領社會主流輿論導向,凸顯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能夠對學生的人生規劃與職業選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腳力、腦力、眼力、筆力,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在要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俯下身、沉下心的心理定力,自覺抵御泛娛樂化的文化消費主義思潮。“后真相”時代網絡輿情事件反轉頻發,探究情緒遮蔽事實的傳播機制,思考新聞的事實本質及實現困境,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知識內化,也能夠促使學生反思新聞人的專業素養。
三、“新聞學概論”的課程思政教學建構
開展“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加強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從教育目標上看,需要在價值塑造、理論建構和情感培養上進行創新;從教育內容上看,在宏大理論、現實問題、批判方法上進行創新”[6],具體表現在課程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構建。
(一)知識觀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在具體的情境脈絡中被創造出來的,強調知識的建構性、知識形成過程的社會協商性”[7]。“新聞學概論”課程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理論框架及其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事業根本性質、工作原則及其運行規律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和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位、性質、職責、使命、方針、原則、任務及隊伍建設、媒體發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作出全面科學總結”[8],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的繼承與創新。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立足中國基本國情與時俱進,順應國家發展和新時代的信息傳播格局,不斷充實、完善、創新的發展過程。理論思維與實踐經驗結合,扎根中國具體語境,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新動力,也是學生建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知識體系的邏輯起點。
(二)學習觀
建構性學習具有“積極的、建構性的、累積性的、目標指引的、診斷性與反思性”六大核心特征,在此基礎上可演化出“探究定向學習、情境性學習、問題定向學習、基于案例的學習、社會性學習、內在驅動學習”等多種學習類型[9]。建構性學習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注重學習者的先進經驗、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因此,某種意義上,建構性學習呈現的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是人們探索、認識、發現世界的方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結合知識生成的情境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現實認知融入“新聞學概論”課程學習。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傳播展現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四全”媒體融合的圖景,相關輿情事件呈現了新聞事實本身的復雜性和多元性,需要從系統論的角度把握局部真實、過程真實與整體真實間的關系。主流媒體講述中國抗疫故事,積極開展正面宣傳和典型報道,引導社會情緒,營造穩定的輿論環境,彰顯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圍繞疫情信息傳播的國際輿論戰則顯示我國媒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高校教師要糅合案例教學、問題討論、校園新聞策劃小組實踐、讀書分享會等多種學習策略,實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知識層面的知曉到合乎邏輯的“闡釋”,繼而實現價值內化,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觀點、立場、方法分析新聞傳播現象。
(三)教學觀
教學觀與學習觀猶如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主張師生互動,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和建構者,“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提出好的問題”[10]。從課程目標和預期學習結果出發,“以終為始”逆向進行教學設計,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情境。教師可以將知識教學與合作探究結合,選擇典型新聞案例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發表自我見解,辯證看待網絡輿情中的不同聲音,學會把握主流基調。教師要注重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知理解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及其價值內化,引導學生從“知”到“思”的能力進階,從“思”到“用”的價值轉化。
四、結語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開展課程思政是“新聞學概論”課程目標的內在要求,二者目標指向一致,內容顯性統一,育人路徑有機融合。建構主義以“學”為中心的知識觀、學習觀和教學觀,為“新聞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了參照性框架。基于教育的育人本質和學情特點,“新聞學概論”注重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成性建構、價值塑造與情感認同交融,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知識教育的“三位一體”,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Z].2018-10-08.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許碩,葛舒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關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6):84-8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2020-05-28.
[5]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EB/OL].(2016-02-19)[2020-12-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6]胡鈺,陸洪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新思路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11):5-17,126.
[7]鄭太年.知識觀·學習觀·教學觀——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三個層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05):32-36.
[8]《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9]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外國教育資料,1999(01):35-39.
[10]歐陽芬.多元智能與建構主義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