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霞

【摘要】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筆者通過深度教學,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學習,鼓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在自主學習和活動體驗中獲得發展,以落實滲透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人文素養;深度教學;生物課堂;滲透
一、案例背景
2020年初,中國大地面對著一場防不勝防的巨大麻煩。這場麻煩既是對國家治理能力和醫學水平的磨練,也是對公民素質、道德素養、社會責任的檢驗。這也為初中生物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引發老師們深入思考如何實現生物科學與人文的平衡互補問題。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這不僅是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
二、案例主題
本節內容是初中生物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二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本節課從基因水平探討生命的延續和發展,同時本節內容重視滲透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筆者通過深度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主題討論,在學習體驗中獲得發展,以落實滲透人文素養的教育目標。
三、案例描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情感
教師要充分研究初中生物教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人文精神的內容,有計劃地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激發他們思考和探索,進而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提高思維能力,這樣達到深度教學的目的,同時也喚起學生的情感。
例如,課堂開始時,展示全家福,要求學生拿出全家福照片,觀察自己與父母的外貌特點,交流相似之處。其次,以問題為導向,如“父母直接把性狀傳遞給孩子嗎?”、“在親代與子代的基因傳遞過程中,是什么作為中間‘橋梁’來進行傳遞呢?”,來啟發學生思考。再結合展示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圖片,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深層理解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就是精子和卵細胞。同時,深入提問,“許多基因是怎么通過這座橋梁的?”。
此處課堂設計從學生與熟悉的父母之間的性狀入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原有的知識和運用具體情境結合起來,通過問題深化相關概念,激發學生主動質疑,使學生帶著好奇心進行深度學習,同時為喚醒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做好鋪墊。
(二)構建合作氛圍,健全學生人格
當今社會是一個分工與合作并重的社會[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舉例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討論,向學生滲透合作共贏的思想,從而促使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例如,本課利用問題導向,結合DNA圖片、基因在DNA上的概念圖和視頻,通過PPT課件展示“細胞核上的染色體”圖片,要求學生探討三者關系的框架。在介紹染色體、DNA、基因之間的關系,筆者特意為學生介紹“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他們的合作過程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很多創造和發明都是人們在協調合作中完成的。
筆者利用科學家的合作故事,以此激發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團隊精神,營造融洽的學習氛圍,完善學生健全的人格。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是一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促進的過程。在創造合作學習氛圍中,激發學生對生物課堂的喜歡,這樣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注重內省活動,關注學生隱性成長
內省重在深刻反思。反思是心對自身觀念活動的反省[2]。擁有反思能力的學習者會對學習活動自我調控,并把問題的思維提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或一定的精神境界,最終實現深度教學[3]。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或者幫助學生回顧學習經歷,從而進一步完善認知過程。
例如,這節課堂上,筆者提問“從比耐登的馬蛔蟲實驗到德國兩位科學家鮑維里、亨金對多種生物觀察研究證實中,你認為科學的發現需要什么?”“你們從這幾位科學家的故事中學到什么?”。當學生明白基因經生殖細胞傳遞時,為了呼應導入,請學生再好好看看全家福。
筆者讓同學們通過內省,明白科學的發現需要質疑和實驗證實,以及通過科學史教育學生要像科學家那樣——具有嚴謹的態度和創新的品質。筆者再通過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渲染,教育學生父母是每個孩子人生中最牢靠的兩塊基石,使得學生感受到心靈上的沖擊,以此進行感恩父母的生命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學科德育。
深度教學將教學的“價值與評價”自覺化、明晰化,自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有助于學生自覺發展的核心素養,自覺引導學生能夠有根據地評判所遭遇的人、事與活動[4]。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體現。而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養成是一個隱性且緩慢的過程。教師在關注學生內省活動時,需要細心和耐心,這樣才有助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
四、案例的若干思考
(一)加強教師的深度學習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探索,加強深度學習,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教師的深度學習,教師要了解兩個必要條件,一是理解初中階段生物學科隱藏的育人價值,二是理解學生同時尊重學生。所以教師必須把握和理解初中生物課程標準,認真鉆研專業知識,及時關注生物學科的動態;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認可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盡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并根據差異有針對性進行學習活動及指導,同時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深度教學。
(二)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
教師要努力創設能吸引學生眼球的課堂,那樣的課堂必定是有深度互動的課堂。將人文素養滲透到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人文-科學的融合時,強調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性,而學生的課堂參與可以通過深度互動活動來實現。深度互動的教學設計,可以是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也可以是組織小組間的研討和交流,但是教師要給足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以防止討論流于形式。
(三)挖掘更多人文方面的素材
初中生物課本蘊含著很多人文素養的內容。例如,科學家的實驗探究、堅忍的科學精神、以及勇敢面對困難的科學故事等,都是生物學中的“人文”精神……這些將影響著學生對待自己和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態度,讓學生熏陶著科學中的人文品質,這就構成了生物學中的“人文素養”[5]。具有生物學科特色的“人文素養”內容有生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科學品質教育等方面。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內容,聯系實際生活,拓展教材內容,圍繞著生命與健康、生命與環境、生命與科學、生命與價值等內容,開展初中生物深度教學,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此次全國人民齊心協力面對的這場麻煩給我們教師更多的思考,將人文素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當今社會進步的需要,是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培養優秀民族素養的需要。因此,教師若有前沿的理念,同時也有堅韌的行動,那在教育教學路上遇到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唐玉琳.讓人文精神回歸初中生物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6,(07B):63.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
[3]王雪鷺.初中生物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現狀及策略探究[D].河南大學,2018.
[4]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32-61.
[5]王文宏.初中生物教學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