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華
摘 要:三啟課堂教學是指老師在上每一節課時,都巧用、活用、善用,“啟知、啟智、啟志”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思想。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利用“三啟”課堂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分析、思考、想象、邏輯、空間思維。下文針對“三啟”課堂模式下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進行深入分析,以達到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三啟”課堂模式;小學數學教學;圖形與幾何教學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課堂上出現諸多新型教學模式,“三啟”課堂模式就是其中一種。“三啟”課堂模式的實質是讓學生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愿意學。在小學數學教學,圖形與幾何是重點內容,但是由于該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很多學生學習起來具有一定困難。把“三啟”課堂模式應用到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啟發學生思維和智力,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和記憶圖形與幾何知識點,且可以促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為學生構建“三啟”課堂,從根本上提升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在“三啟”課堂模式下,構建啟發式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圖形與幾何知識點的學習還具有懵懂性與局限性,難以真正感受到圖形和幾何知識的價值與用途。身為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教育主導作用,結合當下教育發展需求,對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激活學生思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數學學科素養[1]。啟發式情境創設,屬于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營造合適的啟發學習環境,指引學生進入到啟發式學習環境中,有效拓展學生抽象思維,進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例如,在講解“觀察物體”時,為了使學生可以了解到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結果是不同的,教師可以展示茶葉盒、墨水盒等物品,指引學生觀察物品,并畫出自己看到的圖形樣子,最后跟實物進行對比分析。在這樣的啟發式情境中,學生們可以發現,從不同角度對立體圖形進行觀察,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發展學生抽象思維,還可以促使學生扎實掌握圖形知識的特點。
2.在“三啟”課堂模式下,啟發學生聯系實際生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圖形較為抽象,學生很難對其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盡可能地把這些知識,用生活化的內容呈現出來,把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結合,提升學生探究意識,進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為了促使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學習,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知識延伸環境,啟發學生舉一反三,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相似圖形進行觀察,進而不斷提升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正方體相關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對空間觀念有初步了解與掌握,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調動學生學習欲望。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好塑料棍、橡皮泥,在課堂教學中,把橡皮泥揉成小團子,然后啟發學生自主探究,拼成生活中的圖形。學生們可以拼成長方體、正方體、半成品球形等等。把幾何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結合,可以有效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自主探究意識。
3.在“三啟”課堂模式下,啟發學生參與合作實踐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思維,提升教學效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把學生進行分組,啟發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踐探究,不斷提升學生操作水平,構建高效課堂[2]。
例如,在講解“圓”時,為了可以加深學生對圓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分組,啟發學生通過合作實踐,在小組中自由發表意見,提升學生交流能力。如,指引學生了解圓形的軸對稱特點,引發學生自主探究。最后,教師可以分配給學生任務,給每個學生一個圓形,指引學生任意對折圓形,觀察其變化與特點,對圓形和其他圖形的不同點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構建“三啟”課堂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發展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現如今,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開展圖形與幾何教學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情境,有效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活動中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愛學,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為學生的未來數學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融瑢.淺探有效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質量的方法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18(7).
[2]蔡永紅.試析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活動型教學[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20,000(0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