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得性無助現象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在農村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這一現象已經成為影響教學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要通過教學理念、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來幫助小學生逐步樹立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能力,使這一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進而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習得性無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06-02
引? 言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意義重大。但是,在農村小學的數學課堂上,習得性無助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其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一、農村小學數學習得性無助現象產生的原因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其主要指由于長期以來在某個學科的課堂學習中遭遇困難,學生對這一學科產生畏難的心理,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從而使得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受到影響。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在農村小學的數學學科中較為常見。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首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有所不足,心理素質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出現這種不健康的狀態。
其次,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一部分小學生在學習和理解上存在困難。再加上農村小學的部分數學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和課堂素質養成的重視,一味地進行學科知識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小學生心理狀態和學習態度的發展變化,自然也就逐漸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的現象。
最后,農村小學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由于經濟、文化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農村教師對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教學現狀缺少充分的了解,無法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應用[1]。在這一模式下,農村小學生遇到問題也無法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從而逐漸出現了數學學習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和問題。
而要改變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狀態、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就必須關注這一問題,并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
二、農村小學數學習得性無助現象的解決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自信
由上文分析可知,學生自身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遭遇困難而喪失信心是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方面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組織趣味性的教學活動,以及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采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公平地對待每位學生。
從教學的理念和方式來看,農村教師需要通過學校統一的實地或者遠程培訓活動來系統性地了解和學習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或者是利用互聯網的實時通信應用來了解最新的教學現狀與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的過程中,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相結合。這既可以降低小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的難度,又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數學應用的意識,從而使小學生有意識地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采用互動引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新興的教學模式來開展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
課堂環境和氛圍的創設,除通過教學模式的轉變來實現外,課堂上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是重要的途徑。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教師可以將游戲的活動形式作為課堂活動的主要部分,將知識內容與游戲活動進行緊密的結合,讓小學生在完成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這樣既能消除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畏懼心理,又能讓其更加迅速且快樂地掌握知識,從而調動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
在完成這些方面的轉變之后,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用平等的態度和幽默的語言和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使得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愿意求助教師。這樣一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可以逐步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并且逐步樹立信心,進而改變習得性無助的現狀。
(二)開展探究教學,提高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解決學生習得性無助的問題,除創設相應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要讓學生逐步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數學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擺脫畏難的心理,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3]。
只有在興趣驅使之下的學習,才能夠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且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許多教師和學校的實踐證明,主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采用主題探究的模式來開展教學。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根據課堂教學內容來選擇一個較為常見的應用場景,并且提出問題,將這一問題的解決作為課堂探究的主題。在確定主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或者學生的個人意愿,來選擇由學生個人完成自主探究還是由小組合作來完成探究[4]。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在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并且進行展示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講解,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通過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將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還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在數學學科中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問題。
在這樣的課堂上,除要關注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之外,教師還應重視對課堂教學的回顧及知識的總結。因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具有多樣性,其存在的問題及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對于一部分小學生而言,單憑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是無法明確自己的不足之處的。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邏輯框架的方式,來逐步鞏固學生對課堂上數學知識的掌握,使其借助這一過程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便于以后的課堂學習。
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打下扎實的基礎,在學習中也就有了足夠的底氣,自然也就能夠逐步擺脫自身自卑、畏懼的心理,從而主動積極地面對數學的課堂學習,進而消除數學課堂上存在的習得性無助現象。
結? 語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校教育而言,數學是基礎性的課程,但往往也是學生畏懼的學科。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生而言,由于自身心理狀態及教師教學上的問題,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出現的習得性無助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通過創設課堂環境來幫助小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并且通過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習得性無助問題,進而實現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鄭安文.高職學生學習中“習得性無助”現象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3(01):42-43.
卜芳靜.小學生“習得性無助”現象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J].啟迪:教育教學版,2017(03):63-64.
羅汝濃.小學生數學習得性無助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S1):53-54.
張靈濤.農村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轉化措施[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179.
基金項目: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小學數學習得性無助現象探析及干預研究”(課題編號:〔2020〕PLG38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高強太(1975.10-),男,甘肅靜寧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