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雄
摘要:本文結合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迷失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從而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凸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才能真正實現學科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本質;學科核心素養;素質教育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我們發現傳統教學觀念的根深蒂固,語文教學的功利心理過重,片面追求高分數或為一時的掌聲、贊譽,而忽略了學生的發展,忽視了學生興趣、習慣的培養,淡化了“原生態”的語文教學,使我們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迷失了語文教學的本質。因此我個人認為教師應淡化語文課堂的功利心理,凸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才能真正實現學科的教學目標。
一、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淡化語文課堂的功利心理
傳統的語文教學,由于受分數指揮棒的驅使、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幾乎都是以語文知識傳授為目的,無以復加的復制、繁瑣的記憶和應試技巧的訓練充斥著整個教學過程。只見分數不見學生,只見知識不見育人,語文學科特殊的育人功能嚴重缺失。難怪出現無窮無盡的高分低能的“人才”。其實,我們的“教”與學生的“學”甚至包括師生間的互動都沒有問題,問題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潤、激勵,缺少了對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缺少了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我們要增強素質教育意識,淡化、擯棄語文教學中濃重的功利心理,認清語文課程的本質特點,認真體會和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要認為“語文課只是語文課而已,它上演的是陽春白雪,是與生活毫不相干的故事,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東西不能教”,恰恰相反,我們應依托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語文教學活動。讓語文課程貼近社會,走進生活。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把語文課堂知識切實轉化為學生的生活能力。
二、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探究、創新意識
1、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革命家立身處世的生活經驗總結,它是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對社會的忠告。它經過了時間的篩選,精彩、凝練,富有哲理,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教師可以把某些表面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置于適合兒童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富有趣味的環境中,使學生以愉快歡樂的情緒進行學習。
2、經典故事。圍繞故事展開教學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避免僵硬化教學,既創造性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圖片漫畫。插圖將圖畫和文本聯系在一起,是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插圖豐富了教材,借助它可以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教材;漫畫則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利用這“特殊的藝術語言”之花(插圖)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置身于“萬紫千紅”之中,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勾起學生的探究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創作相關的漫畫,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使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可謂一舉多得。
三、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培養文字功底
1、從“字”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扎扎實實、規規矩矩。在每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自己要進行具有指導性的范讀、板書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字”的訓練。同時,在字的理解上,要請學生將這個字帶到句中去進行理解,去體會作者的獨特匠心。比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弶字結合句子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2、從“詞”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厚積薄發、求新求進。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背誦名篇的時候,要注意關鍵詞的誦讀和記憶。同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很多佳詞麗句在走馬觀花的瀏覽中被忽略了。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好詞語、好句子,通過自己準備的筆記本隨時進行收集的好習慣。收集來之后,反復進行誦讀、體會,在作文的時候嘗試著運用這些新結識的“詞語伙伴”、“句式伙伴”,不斷提高自己作文描寫的精確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點。
3、從“句”的學習上來說,要注重多重練習、脫口而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句”猶如一個個組裝好的零部件,只要胸有主旨,那一個個零部件就如同服從命令的士兵,魚貫而入,組合成為一個個整齊而富有生氣的段落,組合成為一篇文從字順的文章。
四、學會比照,讓文本與現實相結合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語文。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身邊的語文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教材,針對教材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情景,結合教材內容引發學生的注意和思考。比如教學“金”字時,有學生說:“老師,我是這樣記的,上邊一個‘人’,下邊一個‘王’多兩點,利用熟字記新字。”立刻又有學生說:“老師,我名字里就有這個‘金’字,我就記住了。”“可以……”我的話還沒說完,就又有同學舉手說:“老師,我還有別的方法,‘一個人,本姓王,兜里裝著兩塊糖’,這是我家長告訴我的。”看!學生不同,他們的生活實際不同,記字的方法也不同。因此,為了激發學生認識、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就要學會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語文,真正落實生活語文。
五、養成良好語文習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養成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在“課程目標”一節中提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教是為了不教”,小學的教學重在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預習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專心讀書的習慣,讀書批注的習慣,背誦摘錄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思考提問的習慣,認真寫作的習慣等,以使學生最終能獨立的去學習語文。就拿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來說,是否善于使用工具書是一個人自學能力強弱的主要體現,在語文學習中這一習慣尤其重要。習慣于使用各類字典、詞典,有助于學生形成主動求知、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沒有養成這一良好習慣的學生大多缺少主動學習意識,而表現為被動接受甚至是被強迫接受知識,因而大大影響學習效果。我現在要求學生每節語文課前就必須把字典擺放到課桌上,這樣便于需要時及時使用,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習慣,這對語文學習幫助還是比較大的。又如學生預習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既是促進語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又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語文學習中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就是預習。預習習慣的養成,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學能力,為他們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總之,在全國統編教材推行、使用的今天,語文教師要立足于語文學科,以學生為本,注重素養落地。讓語文課堂因需而設,因生而動,因律而美,逐步實現由“教書”到“育人”的過渡,走向由課程執行者向課程設計開發者的轉變,從而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大理州祥云縣祥城鎮城南社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