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英
摘要:目前,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特別關注和探究的話題,更是學生學習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基本素養。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小古文更是蘊含著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和語言教育知識,讓學生通過學習能感受到古文的語言魅力和強勁生命力。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從多方面展開小古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和語言能力,為學生語文素養打好堅實的根基。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小古文
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的不斷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成為時代賦予教育領域的新要求,而小古文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學符合語文學科特征,學生通過對古文知識的深入理解,以達到語文教學的預期目標,及提高語文教學的成效。
一、以鑒賞為基礎,開展小古文教學
根據實踐調查和研究表明,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活躍課堂的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其制作成生動的視頻、動畫、音頻、圖片等形式,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同時,在對古文鑒賞中,讓學生深刻感知到語文學科帶來的文化魅力。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楓橋夜泊》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首符合情境的古箏曲,讓學生在帶有哀怨的音樂中有感情的朗讀文章,深刻體會到詩人在面對江邊的楓葉和江中的漁火,心中不由升起的一絲寂寞和哀愁,讓詩人難以入眠。在半夜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涼的鐘聲飄蕩到客船,使詩人心中更增加了苦悶。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音樂和古詩的情境配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人當時的創作心情和所處的環境,加強學生對文章的內涵和情感的理解。
另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文白進行比較閱讀,使學生感悟小古文獨有的韻律美。比較閱讀用在小古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把握好行文特點,同時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特點有進一步的認知。在實際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一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白話文故事,將文言文和白話文故事進行對比,可以充分體現出古文語言的特點。例如,在學習《龜兔競走》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白話文故事與之進行對比,從而抓住關鍵詞,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含義。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中語言的趣味性和文章的意蘊深厚,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加強朗讀和寫作的結合,開展小古文教學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指標明確指出,小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要語言流利、飽含感情,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妙,以加強對所學內容的深刻記憶。能成為語文課本的教學素材,每篇文章都有其深刻的內涵,教師要鼓勵學生反復朗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意境和思想意識,有助于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率。同時,學生在朗讀時一定程度上會產生與作者之間的心靈碰撞,能很好的陶冶情操,進而形成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因此,在學生朗讀課文時,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要從個性化角度感知文章情感,如果只借助文字很難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感情。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伯牙絕弦》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循序漸進提高朗讀層次,并按照教學目標,讓學生可以清晰、有層次地朗讀課文,感受古文中內含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分別從多方面進行指導,讀音方面,多數學生對“弦”的發音容易出錯。停頓方面,可以鼓勵學生主動說出難度大的語句,教師不要直接告知學生停頓處,這不利于學生記憶。要讀懂文章的整體節奏,首先要對文章充分理解,所以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時,要抓住重要的關鍵詞如“兮”“哉”等,當學生對文章含義充分理解后,自然懂得應該從何處斷句,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韻律方面,韻律是古文朗讀的重點,需要教師為學生示范正確讀法,才能保障朗讀水平的逐步提升。另外,在小學語文小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創意寫作,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感知古文精妙的語言特點,更能鍛煉學生的寫作及運用能力。如,以學習《楊氏之子》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分別對楊氏子的外貌特點和文中人物的對話進行擴寫,這不僅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有效提高小古文的教學效率。
三、興趣和文化相融合,開展小古文教學
興趣培養是小古文教學順利展開的根本性因素,因此,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古文學習的興趣極為重要,這也是為了更好地貫徹新教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據研究表明,目前多數學生對古文的興趣不高,主要和幾方面有關:一是缺少運用環境;二是脫離現實生活;三是古文中生字較多;四是單一的講解模式。這四點因素會導致學生對古文學習產生乏味感,不利于小古文教學的開展。因此,語文教師應結合小學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循序漸進地開展小古文教學,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到古文離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久遠,語言特點與現代行文習慣差異較大,會讓小學生有陌生感。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感興趣的猜讀法、辯論會等教學方式來拉近學生與古文的距離。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時,朗讀課文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人一組,分別扮演文中的兩名兒童,并要求學生要體現人物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將古文中印象深刻的語句進行挑選和記錄,鍛煉學生將生活和所學知識進行聯系、運用的能力,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還應不斷探尋文化,拓展教學資源。據了解,目前我國流行“國學熱”,一部分家長為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選擇了國學班,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采用這種模式,帶領學生對經典國學內容進行朗讀和背誦,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拓展更多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習慣,以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總結:
綜上所述,古文蘊含著民族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興趣為引導,并充分結合古文的語言特征和韻律特點,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進而提高小學生語文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凌玲.文化傳承與理解:小古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界,2020,(36):85-86.
[2]楊玲.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模式研究[J].新課程,2020,(6):22.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