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凱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尤為重要。在“三全育人”這一先進教育理念指引下,我校積極探索通過“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進小學生德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具體而言,一是深入落實全員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二是積極探索全過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三是積極促成家校結合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關鍵詞: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理念;三全育人管理模式;小學生德育機制
基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的大背景,為有效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的實現,我校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引,積極探索通過“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進小學生德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第六小學是一所建校剛滿三年的學校,為有效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我校通過運用“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核心的“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為依托,通過在教育實踐中的不斷總結、反思和改進,最終形成了一套以“三全育人”管理模式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實現的德育工作機制。
一、深入落實全員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
第一,加強師德建設。孩子高尚品德的養成,需要家長和老師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引導,培養而形成。作為一名老師,自身高尚品德的養成也不得懈怠,只有師有德,而后才能育人。只有老師首先做到身體力行和良好的示范,才能更有效地影響和規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第二,科任教師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把德育融于課堂。德育教育不該只是班主任的工作,各科老師都應該學習、研究如何在課堂中把德育外化于形,內化于心,春風化雨般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輕松接受文化知識教育,更能體會到課堂中老師的德育教育。筆者在管理任教班級時,注重保護學生自尊心,淡化考試分數概念,班級每次單元小測后會通過考試內容告訴學生,這次試卷上的分數體現的是聽講指數或是練習達標指數,并且不公布90分以下成績的名單。鼓勵學生在平時課堂聽講和課外練習中更加認真。亦或是在解讀課文時,聯系生活實際,如學習二年級課文《寒號鳥》時通過“鄰居”一詞,讓學生分享自己與鄰居之間的故事,及時強調“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和鄰居友愛互助。這樣不僅深化了課文的主題,也對學生進行了內化于心的德育教育。好的課堂不只是把課文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更應該是把課文中的道理用一種自然的方式潛移默化的轉移給學生。“德”乃立身之本,“德”立而“人”成。
第三,倡導全體家長關注和積極進行家庭教育,以和諧親情創科學家教。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無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的任務,家庭教學和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習總書記提出過這樣的形象比喻,家長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學家們也強調家庭環境,父母對子女成長的重要性。在基礎教育階段,孩子需要學習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待人接物的能力。老師在學校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傳授的大多是文化知識,生活知識則需要家長們在家庭中給孩子們上好人生的第一課。由于我校家長大多是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家長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理念知識較為匱乏,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不甚上心或是方式不當。為促進學生家庭教育良好進行,我校特建立家長學校,加強家校合力,通過開辦各類家庭教育講座,專家講座為家長提供學習平臺。此外,我校還規范家校合作體系,有效開展和運行家委會機制,以避免家長“虛擬式”參與家校合作。
二、積極探索全過程育人的德育工作方法
第一,課程育人——讓教學中的各個學科都成為解決學生成長問題的心靈育場。課堂教育是學校開展德育的主要方式,教師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主要在課堂中完成。將德育教育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中,能有效增強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深度。實際上,在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科學等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背景和風俗人情等相關知識,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知識儲備。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學生民族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認同感。小學思想品德學科,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健康積極的社會主義人格。在音樂、美術課堂中發揮藝術教育能量,感化學生審美格調。
第二,活動育人——讓活動充滿教育,讓教育改變習慣。我國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有明確要求: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不僅要培養小學生的藝術知識、技能,還要培養他們發現、欣賞美的基本能力。為全面實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充分發揮學校各科教師的學科特長,組織建立合唱班、舞蹈班、葫蘆絲班、籃球班、英語班、書法班、古箏班等興趣小組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體質,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我校每逢特色節日還會開展特色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長完成節假日特色作業,或書法、繪畫,或朗誦、歌唱等,開學回校進行集中評比展示等;中秋節時,我校學生以環保為出發點,開動腦筋,用廢紙皮、易拉罐、廢棄禮品包裝盒等材料制作出了許多造型獨特,圖案精美的中秋燈籠。完成后的手工燈籠經過評比,懸掛于學校大堂,并系上燈謎,繼而開展中秋節猜燈謎活動,不僅具有濃厚的節日氛圍,更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審美情趣,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展現自我,實現自我。
第三,環境育人——通過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環境實現環境育人目的。 校園的環境建設,也是校園文化的昭示,是一個隱性的心靈育場,有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目前,我校教學區各班級走廊都有各班特色作品展示欄以及名言警句、學校活動休閑區也彰顯傳統文化風韻,各類書法、古詩展示供學生在課間欣賞品讀,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育人氣息。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運動設施也令學生感受國家新時代的發展與強大。置身于校園,愉快、向上的積極情感體驗油然而生,充分發揮了校園環境“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
三、積極促成家校結合式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模式
第一,學校育人——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與評價方法,推動學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實。學校育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但要想每項工作都落到實處,就要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與評價手段。所以,我校在向老師們布置每項重要工作前,校長都會在提出要求之后親自參與進來與分管領導一同商討、研究,進行細致和周密的思考與準備,再由班子成員在行政會上共同討論提出改進意見,下發給老師們之后還要進行征求意見的環節,保證此項工作能在及時了解老師們的想法后馬上更進,最終促成其開展順利、落實有效。而在對學生的管理評價中,我校也實施以全面評價和多方面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學生期末通知書中除了要記錄學生學習成績,更有反應學生行為規范的評價欄目。引導學生、老師和家長全面關注和審視孩子的成長和成功。
第二,家庭育人——通過創建和諧良好的家校互動關系拓寬家庭育人之路。我校的家校共教工作一直是學校的德育特色工作之一。建校三年來,學校的家校共教工作得到了家長、社會及上級領導的廣泛好評和充分肯定,家長們對學校提出的倡議及要求均能大力支持并積極主動地配合,家長與學校之間已經在家校共教的理念和方向上達成了高度共識,形成了穩定良好的互動機制。在探索創建科學合理的家校共教工作模式中,針對我校較多學生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低及家庭教育理念匱乏的情況,通過開展以下主要工作創建了和諧良好、攜手共育人的家校互動關系,拓寬家庭育人之路。 其一,開足開好家長會,搭建家校定期溝通交流的橋梁。開足開好學生家長會,是學校做好家校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第六小學的學生家長會摒棄了面向全校家長一起開的單調模式,根據每個學期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學生學情和家長們的實際需要進行靈活安排,形式分為:全校學生家長會;低、中、高分年段學生家長會;一年級新生入學家長會和六年級畢業生家長會等等。其二,注重日常家校交流,開展特色訪談工作,一般是采取面對面家訪形式,老師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在家情況,探討共同教育孩子的方法。通過家訪,老師和家長雙方能夠真切感受到彼此對教育的理解和看法,避免網絡化家校合作帶來的信息不對等等問題,共同為學生成長助力。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教育對學生成長過程起著啟蒙作用,學生成人成才與德育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也關乎到社會的發展。因此,我校依托“三全育人”模式開展學生德育教育,加強學生道德素養,讓學生積極投入道德實踐中,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構建和諧家校關系,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唐漢衛:《學校立德樹人的全面滲透:意蘊、實踐與優化》,《中國電化教育》2020年第10期。
2.王淼:《“立德樹人”視域下的“三全育人”教育體系的構建》,《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年第3期。
3.惲桃:《改革開放以來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綜述》,《戲劇之家》2019年第3期。
4.仲雯、孫明娟:《中小學生家庭雙向互動視域下素質教育改進路徑研究》,《教育觀察》2019年第3期。
5.楊揚:《新時代家校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教學與管理》2019年第1期。
6.方筱濱:《中小學家校合作的困境及對策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7期。
(責任編輯:車志勇)
大亞灣西區第六小學,廣東? ?惠州? ?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