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玫
摘要:近年來,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深化落實對我國的基礎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數學概念和知識的掌握,還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的培育,落實“以智育德”,以實現全面發展。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數學學科中的德育滲透路徑,在保障學生知識能力提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同仁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以智育德;實踐;教學
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小學數學教師應將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滲透到各個課程環節中,積極探索滲透德育的有效路徑,落實“以智育德”,從而使得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獲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念。
一、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使小學生未來更好地發展有重大意義。借助團隊合作,通過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能夠進一步拓展思考角度,進而解決更加困難的項目,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能夠實現優劣互補,對其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極大幫助。因此,教師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可嘗試引入小組合作授課模式,以此促使學生樹立合作精神。例如,針對“混合運算”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這部分內容對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邏輯性,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合作小組,而后對其開展教學。學生在單獨學習時,很難對自己在運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客觀總結,在歸納錯題時也容易出現知識點缺失等問題。在小組合作下,每個學生的思考角度都不同,通過合作思考,其思維視野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這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素養。比如在針對3×6+2這一算式進行運算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教師應將每組的人數控制在3-5人左右,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為高效地解決問題,還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發揮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思維合力。在進行運算解題時,小組成員共同思考運算思路,并進行合作計算,通過相互合作解決題目,并及時總結解題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重點、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模式,教師能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優化數學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團隊合作素養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端正教學態度,培養嚴謹精神
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有較高要求,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授課時,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從而全面提升其數學學習質量。為此,教師應從自身入手,端正數學教學態度,形成嚴于治學的習慣,這樣方可以自身行為對學生進行影響,使其養成較為嚴謹的素養。例如,部分教師忽略計算的評講,針對一些計算過程較為繁瑣的數學題目,通常只是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和結果,很少帶領學生進行解題思路和過程的總結,這樣雖能節省一定的教學時間,但并不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長此以往,學生很可能會形成“只求結果,不問過程”的習慣,不利于他們數學計算水平提升,甚至還會阻礙其形成踏實肯干的優良品質。基于此,教師要克服自身懶惰心理,端正教學態度,從過程方法入手,帶領學生逐步分解解題步驟,并深入探討其中的解題思路,為其講解容易出錯的步驟,借此幫助學生養成嚴謹精神,提升教學成效。
三、導入數學文化,弘揚愛國主義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我國繁衍出了璀璨的數學文化,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的數學家和數學著作,如楊輝、秦九韶等數學家為我國的數學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更有《九章算術》為后世的數學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就可以對我國的數學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寶貴的史料將數學文化充分滲透到課堂當中,不僅能夠提升數學的趣味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向學生灌注愛國主義精神。例如,教師可以在“圓”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將“圓周率的發展史”導入課堂之中,通過對大量史實記載的深挖,將圓周率的發展歷史向學生進行充分展示和講述,從墨子的“圓,一中同長也”,到劉徽的“割圓術”,再到祖沖之對圓周率的進一步精確……通過引導學生對“圓周率”數學文化的挖掘探索,讓學生學習我國歷史上數學家們身上無畏、堅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在引起其對“圓”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文化的魅力,見證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優異成績,讓學生從我國古人的數學智慧中感慨國家與民族的偉大,進而提升他們的自豪感與愛國熱情。
總而言之,為適應現代化教育教學發展趨勢,真正落實“以智育德”,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滲透德育的有效措施,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端正教學態度、導入數學文化等具體路徑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嚴謹精神以及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培育,最終促進德育知識的有效滲透,推動小學數學課程的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黃春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程與德育的有效融合[J].中國教師,2020(S2):36.
[2]藍藝明.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意義、原則及其途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0(34):47-49.
[3]程德勝.以智育德 ?以德潤智 ?“德智交融”課程知識觀及知識要素解析——以數學課程為例[J].職教發展研究,2020(0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