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芳
摘要:智能時代,鹽田區實驗幼兒園追溯本源,回歸最真實、最自然的教育。以“陪孩子走自己的路”為教育宗旨,形成了獨特的“海洋”校園文化,踐行“蒙以養正,探索有故事、有溫度的新樣態教育”的課程理念,構建出以蒙特梭利教育體系為基礎,以混齡編班為模式的園本特色課程——“愛生命的教育”。“愛生命的教育”課程實踐陶養計劃,力圖在對兒童的尊重與理解的基礎上,以本土文化滋養幼兒心靈,將兒童的自我體驗滲透于一日生活中。幼兒在工作與交往中學會體察;在變化與感受中學會自省;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在真實的情感中萌發對生活、對家庭、對他人、對自己的熱愛!
關鍵詞:幼兒教育;課程實踐;蒙特梭利;本土文化
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學前教育要回答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首次被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鹽田區實驗幼兒園踐行“蒙以養正,探索有故事、有溫度的新樣態教育”的課程理念,開展“陶養計劃”,培育真實、善良、自然、溫暖、有教育情懷的專業化成長的教師,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
一、唯有“立德樹人”,才能“蒙以養正”
(一)堅守操行,基于“教育者”的思想提升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林;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幼兒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其最重要的兩個核心因素是教師和幼兒,作為教育者,教師同樣具有“蒙”的一面,同樣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結構,完善學識修養和提升道德人格。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實驗幼兒園以“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為目標開展了“陶養計劃”,培育真實、善良、自然、溫暖、有教育情懷的專業化成長的教師,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我們認為,唯有“立德樹人”,才能“蒙以養正”。
站在深圳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時代機遇下,鹽田區實驗幼兒園教師在四有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思想引領下,既堅守應有的堅守,又要奮起前行,時刻懷著對職業的尊重,對孩子的關愛。每一位教師比以往更努力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比以往更有勁地、更有成就感地工作著,把自己打造成一位真正身懷技藝和思想的師者。在教育實踐中,遵循教育規律,探索“有人性”“有溫度”的新樣態教育本質;在課程探索中,立足本土文化,實踐“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教育。
(二)云上教研,蓄力“生活”的研修學習
老師們抓住了創變的機遇,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云研修。基于愛生命教育課程理念,以年級組為單位,掀起了“兒童視角下的指南學習”教研活動熱潮,教師之間不同的想法和活動內容在一起碰撞,課程思想的火花在“云端”碰撞。在教研結束后,老師們針對學習討論發表自己的感悟和收獲,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議,讓線上教研的思維觸及得更廣、更深。每一次的學習研修都在悄然地撼動著我們固有的思維和慣性做法,帶來新的啟發。我們拾掇而上,且學且行,且行且研,且研且思,且思且成長。
二、遵循兒童視角,支架生命力的成長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教育應該更注重“全面發展、面向人人、融合發展、共享共建”。實驗幼兒園以“陪孩子走自己的路”為辦園宗旨,立足本土文化,從兒童視角出發,傾力打造具有“中國精神”的教育創新實踐,提升“兒童自信”“文化自信”。
“愛生命”的課程內容由兩個方面構成。
第一個方面,為“一體化自主區域活動”。“愛生命”課程以蒙特梭利課程體系(蒙臺梭利教學法內容的五大領域)為基礎,結合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5大領域的內容,創設出由室內延伸至戶外的“一體化自主區域活動”。
第二個方面,為特色文化主題活動。“愛生命”的課程結合本土地域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創設出一系列結合了社會、科學、技術、藝術等方面,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探究性的特色文化主題。
在全園大混齡的編班模式之上,“一體化區域自主活動”和“特色文化主題”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緊密結合又相互補充,滲透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之中,成為“愛生命”課程的基礎內容構架。
(一)立足本土文化,實踐“有人性”“有美感”的新樣態教育
1.“順時生活”課程實踐
道家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實驗幼兒園遵循幼兒成長的步驟,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順應大自然的發展,開展了“順時生活”的文化主題活動順應時宜,例如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生活熱點事件……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活動的開展遵循孩子的發展步調,鼓勵他們自由發現、主動探究、以小見大,在趣味中培養孩子們樂于探索、喜歡發問、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兄友弟恭的文化傳承
實驗幼兒園實行混齡編班。“混齡教學”是“愛生命的教育”課程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以大帶小,“大幫小、小學大”,不同年齡的同伴之間相互模仿、共同學習,有利于兒童團結互助、關愛他人的良好社會行為的培養。不同年齡段孩子在一起,相互磨合,相互鼓勵,共同跨越困難迎接成長,是海洋文化中“自然”風格在教育中最真實的體現。
(二)遵循教育規律,探索“有故事”“有溫度”的新樣態教育本質
2020年,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般。我們在思考,這樣的事件對于孩子們來說,會有怎樣的觸動,我們能夠從中捕捉到哪些有價值的內容信息資源,又可以帶給孩子們哪些學習與發展的可能?于是,便有了鹽田區實驗幼兒園“愛生命的故事”系列云端主題活動,分別是地球的故事、時光的故事。
1.以“地球的故事”為例
詩人于戈曾說:“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因此,我們以問題為導向,和孩子對話,一起討論“新冠肺炎”,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地球生病了怎么辦”“地球的公民如何保護地球”等內容,在耳聞眼見、在對話解答、在親身動手嘗試各種體驗中,孩子們以獨特的學習、理解方式詮釋了對自然、對生命、對自我、對地球等的理解。
2.時光的故事是地球的故事的延伸。如果地球的故事是設置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那么時光的故事就是一個又一個體驗的例證。
特殊時期,在那些年悄然溜過的日子,在這個春夏,格外地凸顯,也成為了我們和孩子線上共成長的媒介。
(1)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孩子們用閱讀,點亮生活
(2)5月1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孩子們用行動詮釋“勞動最光榮”
(3)5月5日,世界手衛生日,能主動、認真洗手這件事,尤為重要。
(4)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母親節,孩子們和媽媽一起坐上時光機,觸及愛的世界.
(5)520,一個由數字組成的特別的日子,看看孩子愛的表達,感受孩子愛的密碼,愛的溫度剛剛好。
(6)二十四節氣,孩子們關注天氣與時間、關注周遭、關注生活的點滴……
在經歷著這些的時候,孩子們和老師恍然大悟,每一天都非同尋常,每一天,都特別重要,因為重要,所以珍惜,珍惜身邊的人們,珍惜身處的環境、一棵樹、一片葉、一朵花、一粒米。
(三)創設親子師共建、共進、共享、共融的教育生態模式
實驗幼兒園將家園共育融入到日常中,以“化整為零”的方式,整合進生活中,從“大集體”向“小組式”轉變,使得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更高質量的陪伴,讓每個家長能更愉快地與孩子共同成長。
“愛生命”課程遵循生活教育理論中“社會即學校”的重要思想,遵循“與社會打成一片”的實踐方式,旨在建立“家——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生態圈,真正做到“與社會接軌”,讓教育“活起來”。實驗幼兒園探索出以家委會為核心,引領帶動全園家長,乃至社區資源共同服務幼兒發展的“共建、共進、共享”家園合作模式建構策略,最終實現親子師共融,共同進步。
站在智能發展的高新時代,學前教育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漸清晰方向,那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教育的原點——兒童。讓兒童的感覺真實地發生,讓兒童在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交往、學會在社會共處,是學前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實驗幼兒園秉承“蒙以養正,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探索適合幼兒發展的科學的新樣態教育,必將使“幼有善育”“學有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