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平
摘要:當前,社會各界對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并對中職院校建筑學教學提出了更深刻的要求。中職院校建筑教師不僅要做好建筑學基本技能的教育,更要堅持“文道合一”的理念,做好對院校德育工作的滲透,進一步豐富建筑教學的內涵和形式,以豐富建筑學科的內涵和形式,為學生培養和道德素質培養提供依據。有鑒于此,本文對中職教育滲透道德教育的實踐作了詳細論述,僅供廣大教師同仁參考。
關鍵詞:中職院校;建筑專業;滲透實踐;策略途徑
建筑學教學是中職院校實施“立德樹人”戰略的重要場景和舉措,同時也是中職院校實施“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中職院校建設綱要》提出,中職建筑教師要做到文道統一,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本學科人文性育人優勢的發掘,積極做好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使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針對這一點,中職建筑學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和“立德樹人”基本任務要求,積極探索協同辦學的發展路徑,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價值觀、優良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提供有力保障。
一、深刻挖掘教材的內涵,滲透辯證唯物論思想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分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作為馬哲的思想承載,自然科學其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辯證性是馬哲的重要支撐、理論框架和思想抓手。建筑學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一門學科,因此,教師在進行建筑學教學時,應注重教材內容的挖掘,發掘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并把它滲透于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它。實際操作中,教師應從基本概念出發,深入挖掘建筑知識點中的德育因素,然后形成一整套知識體系,通過創設情景來影響學生。
比如,在講解《建筑平面圖繪制》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先布置繪圖任務,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基礎等實際情況,組建幾個組合組,指導各組員共同協作,共同完成所學內容。第教師可以引導每一個小組輪流演示繪畫作品,并對其操作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能把重點放在要點上,從而架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橋梁,促進學生專業理論認識的深化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把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之爭聯系起來,歸納出實踐和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可見,在我國的建筑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道德教育因素,教師若能仔細觀察、分析,就能很好地運用于教學之中,對于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二、借助媒介視頻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思考
在心理層面上,榜樣對中職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把道德教育理念滲透到中職院校教學中,運用傳媒影像,分享一些著名建筑師的趣聞,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感染學生。透過名建名筑,讓學生感受到建筑中蘊藏在其中的精神,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他們樹立偉大理想。另外,利用媒體錄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減輕課堂建設的壓力,優化建筑教學氣氛,讓道德教育的思想在學生的心中滲透。舉例來說,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沉浸入課堂,這樣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向。透過情境的引入,學生的思維也有一定的發展,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舉一個例子,以建筑測量的基本原理、過程和要求為根本內容,介紹幾個啟發式的問題,例如,怎樣確定地面點?衡量的重點是什么?在測量前要做些什么準備?度量應遵循什么原則?測量員的素質是怎樣的呢?就拿水平儀測量這個內容來說,我設定了一個問題:水平儀測量的原則是什么?有哪些常用度量方法?在哪種情況下,高差方法和儀高方法適用?特定的計量要求?在思考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明確了學習重點,掌握各種儀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技巧。
三、立足學生實際,以人為本
若要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從實際出發,從現實出發,深化學生對德育教育的認識,強化德育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由于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造成道德教育的開展形式單一、固定化,許多教師在德育教育中常常流于形式,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導致德育教育對學生的作用不大。一段時間后,學生也容易產生排斥德育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遵循人本觀念,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設計,以保證德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從而使德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另外,教師也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道德教育觀念、觀念、教育方法,要注意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引導、行為意識的引領,使社會主義德育思政理論知識入腦、入心,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中職院校建筑專業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以及有關教學大綱的指示,切實做好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及課外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工作,并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構建一個德育和建筑教學協同化的發展路徑,從而豐富建筑教學的內涵,使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參考文獻:
[1]范玉潔.中職建筑材料教學融入德育元素的探索與實踐[J].磚瓦,2021(07):211-212.
[2]秦博峰.對中職學校德育課程教學的思考[J].發展,2015(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