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花菲 徐艷芳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將陶藝課程納入高校通識類藝術課程,有利于培養新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質,提升其藝術修養。文章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通識類藝術課程國內外研究現狀和動態,探討了通識類陶藝課程存在的問題和教學改革路徑,以期促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新工科;通識教育;陶藝教學
注:本文系2018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立項項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識類陶藝系列課程實踐教學改革”(2018JGB189)研究成果。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通識藝術教育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探討了新工科的內涵特征、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選擇,達成了“復旦共識”。其后“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立足新時代國家重要戰略,提出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的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先生認為,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工程學科與其他學科綜合形成新型工科,其他學科不僅包含與工科結合緊密的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更包含傳統工科建設中一直欠缺的人文學科。
學校教育與各產業、領域的關鍵環節的人才培養輸送,形成了人才培養閉環。學校教育可以為社會培育人才,社會上各產業的人才需求也會對學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修正、指導作用。新工科人才首先要解決的是復雜工程問題,其次是與工程問題相關的經濟、環境等問題,這造就了新工科交叉、互涉的學科融合性。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學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藝術是人類心智與情感的產物,藝術教育主張直覺式的“頓悟”。從工科、文科學生整體特點來看,很多工科生知識結構不夠全面,感性聯想和創新性思維缺失,因此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課程,對于解決工科學生的上述問題頗為重要。
二、通識類陶藝課程改革
(一)通識類陶藝課程研究現狀及面臨的現實問題
新工科教學研究主要從新工科建設角度出發,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側重于研究工科教育的本體和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策略。關于工科院校或綜合性院校的通識類陶藝課程教學,已有學者進行了探索。
學者詹嘉、李月明在《陶藝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論述了陶藝與創新意識的關系,認為陶藝教育要“技理”融合;方漫、周芳在《論陶藝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一文中詳細論述了陶藝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吳慧蘭的《高校陶藝公選課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楊清的《陶藝在工科院校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地方文化傳播、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等方面,闡述了陶藝課程在高校開設的必要性,提出了適合理工科專業陶藝課程改革與創新的方向。
上述研究肯定了陶藝課在培養大學生的美學素養和創造思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的作用,也指出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陶藝公選課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十余年陶藝通識課教學實踐發現,陶藝課盡管在學生積極性激發、創造思維培養、動手能力的提高上有所成效,在嚴謹學習作風、高昂熱情之下,工科學生也創作了有別于藝術專業學生的作品,但是,現有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的局限對于陶藝課程發展的限制日益凸顯,部分學生缺乏獨立進行陶藝實踐的能力,難以培養陶藝創作的感性思維,也難以通過與泥土的對話,真正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二)通識類陶藝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1.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
培養和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需要高校合理地設置課程體系。在新的教育思路和人才培養目標下,筆者對于如何建立與新工科匹配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為了改變現有通識藝術課程以鑒賞為主的理論教學模式,建立更符合陶藝重操作、強調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模式,要鼓勵學生自由選課(表1),課程內容圍繞陶瓷制作流程,根據學生對陶藝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結合作業安排教學。同時,尊重藝術課程的特殊性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化,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天候開放實驗室,引導學生分批次實踐,并實施“學分制”與“彈性學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2.建設陶藝作品展示平臺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可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展示藝術作品。同時,定期組建與陶藝、工藝美術相關的競賽,如校園陶瓷技能競賽等,通過多種形式展示作品,讓更多學生了解陶瓷藝術,擴大陶瓷文化的傳播范圍,實現陶瓷文化的全方位覆蓋。
3.開展課程拓展活動
為了促進陶藝系列課程實踐改革,筆者在教學中采取“橫向協同、縱向創新”的教學理念,對現有的硬件設備、教學軟件等教學資源進行充分整合。首先,建設校內開放平臺,對校內教職工開放陶藝實驗室,組織教職工及其家屬進行陶藝創作,同時,籌備“陶藝開放日”,接待中小學生進行陶藝創作,吸納優秀工科學生助教;其次,在與一些中小學進行合作后,開展“陶瓷文化進校園”活動,向中小學生傳播陶瓷文化;最后,組織學生進行陶藝作品義賣活動,將所得善款捐贈給貧困學生和其他弱勢群體。
4.科學制訂課程教學評價指標
現有的通識藝術課程教學以欣賞為主,但陶藝課程教學側重實操,所以以陶藝鑒賞論文為評價指標并不適用。因此,教師應圍繞課程考核的科學性和綜合性,將學生設計制作作品的能力、作品售賣情況等因素考慮在內,科學制訂學生課程考核和評價指標和參數,以此建立起與通識實踐課程相符的考核標準,從多元面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結語
當今社會正在進入工業4.0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催生了新興行業和智能化產業模式,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新工科人才日益重要。將陶藝課程納入通識類藝術教育中,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意義重大。首先,將陶藝課程納入通識類藝術教育能夠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其次,陶泥的可塑造性和創作自由度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表達個性與創意;最后,通過建立多元且科學的陶藝教學與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整合并吸收陶藝相關知識,能夠為將來其創意火花的迸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安富,劉超.“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7(9):21-23,33.
[2]林健.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增刊2):40-43.
[3]郭捷,尹萍.藝術美育與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J].高教探索,2012(1):79-83.
[4]詹嘉,李月明.陶藝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若干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6):152-154.
[5]方漫,周芳.論陶藝教育的素質教育功能[J].中國陶瓷,2009(1):47-49.
[6]吳慧蘭.高校陶藝公選課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設計,2016(10):128-129.
[7]楊清.陶藝在工科院校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6(8):10-11.
作者單位:
蔡花菲,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長沙理工大學。
徐艷芳,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