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善莉
摘 要:相較于普通單元的課文,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具有較強的指向性,更能夠凸顯編者意圖,在落實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要求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鑒于此,廣大教師必須要切實認識到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將其閱讀價值與寫作價值充分發揮出來,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爭取在為學生明確學習重點的同時,也能優化語文教學體系,從而落實有效性教學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因此,針對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與學教策略進行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單元;精讀課文;教學價值;教學策略
習作單元“精讀課文”顧名思義就是具有寫作教學價值的閱讀文本,這類課文具有“閱讀文本”和“習作范文”的雙重價值。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立足于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實際特點,通過有效的學教策略明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目標,同時構建系統的語文知識體系,以此實現學習效益和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從而將其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么,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究竟有哪些教學價值呢?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體現其有效價值呢?本文將會給出答案。
一、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
首先,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強化了閱讀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從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內容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寫人、寫景、抒情等幾大類,這些內容大多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些生活化的閱讀素材,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似的閱讀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思維,這對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1]其次,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多樣性的寫作素材和方法,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極為有利的。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具有專題寫作訓練的性質,通過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傳授寫作技巧,在豐富學生寫作內容的同時,也能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終為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生有側重點的閱讀,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
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教師不僅要利用其創新教學方法,還應該將其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依據。為此,語文教師必須要向學生傳授多樣性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能夠有側重點的學習、有計劃的學習,充分發揮閱讀文本的閱讀指導作用,從而為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可靠的保障。[2]例如,在教學《夏天里的成長》和《盼》這兩篇精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將“圍繞中心意思選取不同事例”作為閱讀重點,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圍繞中心意思選取了哪些事例?引導學生發現“圍繞中心意思”選材與表達的方法和技巧,以便為寫作訓練做好準備工作。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文章主旨,而且還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顯著提升。
(二)提倡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上述內容提到,習作單元“精讀課文”具有“閱讀文本”和“習作指導”的雙重價值,這就要求廣大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以外,還需要借助精讀課文來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發揮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勢作用,引導學生通過精讀課文掌握豐富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爭取在強化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能構建系統的語文教學體系。例如,在教學《匆匆》《那個星期天》這兩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抒情作文專題訓練的有效依據,讓學生品悟文章表達情感的多種方式,并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自主創作,從而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和形式。
(三)挖掘精讀課文的范文價值,創新教學評價的形式
此外,教師還需要充分發揮精讀課文的范文價值,結合具體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評價,促使學生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爭取在創新評價形式的同時,也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從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3]例如,在教學《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這兩篇精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對文章的理解進行全面評價,既可以針對閱讀內容評價,也可以針對寫作手法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發展自身的綜合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
綜上所述,習作單元“精讀課文”與普通單元課文最大的區別就是具有一定的習作指向性,其閱讀價值需要在習作教學中才能全面體現出來。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促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閱讀價值和寫作價值,從而掌握更多的閱讀和寫作方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滿足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的基本要求,深入挖掘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有效價值,從而促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宏燕.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與策略[J].教法,2021,5(3):57-59.
[2]黃雅蕓.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與實施策略:由《太陽》《松鼠》兩節課想到的[J].小學教育教學,2019,10(12):35-37.
[3]汪璐璐.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教學例談[J].江蘇教育,2019,4(3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