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

摘要:在社會轉型下的太平天國運動,歷史賦予了它一種新的內涵。本文以人教版《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來探討視閾下的史料教學,該課以近代太平天國運動為載體,用近代化的視野,通過大量史料,展現農民起義的新時代的特色,并通過歷史敘述著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關鍵詞:近代化? 史料教學?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一課課標表述為“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立足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對已學知識的遺忘和新知記憶理解的“認知負荷”,以及對農民起義在近代歷史中的地位認識觀點與方法的不足,通過呈現史料,構建知識框架來解決主要問題;并通過民主革命的任務和太平天國歷程的分析,解決“認知問題”。策略如下:一是瀏覽教材,分類找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大事,用知識線索盤點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并得出結論;二是圍繞《天朝田畝制度》的講解與示例舉一反三;三是從近代化的角度探討農民起義的意義、局限性及其破解。史料教學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一致,本文用近代化的視角,通過史料解讀、探究問題等方法,以期培育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
情境導入
師:李大釗曾說:“太平天國運動是鴉片戰爭的回聲”。孫中山說過:“我是洪秀全第二”。近代偉人如此高度評價了太平天國運動,那么,這場運動又是怎樣掀起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引入偉人的經典評價來引出太平天國運動,開宗明義,聚焦主題,引發懸念,激活舊知,學習新知。
學習過程
(一)“天國驚雷”緣何起
材料1:鴉片戰爭賠款來源比例統計表
材料2:道光年間增至4億多人,出現了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均耕地數急劇下降。
材料3:1846—1850年兩廣地區的水、旱、蟲災并發,農民無收成,政府沒有力量救濟,饑民只有參加起義,饑餓使人喪失理智,鋌而走險。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閱讀梳理整合,培養學生歸納和史料實證能力。
(二)“天國驚雷”大盤點
1.“找一找”
教師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找出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活動。
2.軍事行動盤點
教師利用太平軍前后軍事活動示意圖(圖略)重點講解:
(1)從金田起義到天京陷落前、后期軍事行動。
(2)北伐、西征是太平天國軍事斗爭的高潮,擴大了太平天國的控制范圍。
(3)天京變亂,致使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
(4)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標志。
3.改革社會的綱領性措施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定都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想一想:材料中“分田”和“分物”體現的原則是什么?其體現了什么思想?
解讀:①該綱領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充分調動了農民革命的積極性,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②由于是“天國理想”改造社會的產物,分田、分物的原則和方法體現了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在當時來說嚴重脫離現實,是無法實現的。
(情境練習)
情境一:江蘇吳縣的田大叔一家人這些天來可高興啦!太平軍不僅給他家分到了地,還因為在家門口分到的地不夠數量,也不肥沃。于是太平軍的監軍又在不遠的地方將一塊肥沃的土地分給他家。田大叔興奮地告訴孩子:“我家世代給地主家當長工,還是太平軍好哇!以后,如果天國有難,我們要自帶武器,參加太平軍,保衛太平天國。”
想一想:田大叔一家為什么高興?他們為什么要主動參加太平軍?這說明什么?
情境二:張二嬸子望著田里豐收在望的莊稼,先是一陣子喜悅,緊接著又緊鎖眉頭,嘆了一口氣。
想一想:張二嬸子為何喜悅,又為何嘆氣呢?這又說明什么?
情境三:研究性學習小組查閱相關史料,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形成兩個不同的觀點。甲組認為該制度不值得肯定;而乙組則認為應該充分肯定。結合上述學習,請兩個學習小組分組討論,并對這兩個觀點進行答辯。
師總結:兩個小組的答辯都有道理。如果兩個小組的觀點統一起來,就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也就是新課標核心素養強調的唯物史觀。
(2)《資政新篇》(1859年刊行,以下簡稱《資》)
師:閱讀教材,回答《資》是在什么背景下出臺的。
師:在當時清軍大舉圍困天京的前提下,這種方案能否實施?
解讀:《資》是在太平天國岌岌可危的局勢下出臺的,雖未能實行,但是它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最早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歷史發展潮流。與《天朝田畝制度》相比,二者表面看似對立,但從反封建任務的角度看,《資》顯然是《天朝田畝制度》的繼續,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這正是太平天國運動所獨有的特征之一。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對起義重大活動進行歸納。旨在明確學習任務,有利于課堂學習,在教學設計下圍繞“軍事活動”和“社會改革”進行有效教學,突出重點,分解難點。注重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培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成果。
(三)怎樣評價太平天國運動
(1)概念理解:近代化史觀的任務是以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理性化為主要標志。在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近代化還有實現民族獨立這一艱巨任務。
師:我們的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務有幾個?
師:下面,我們就以此為標準去評價。
(2)用近代化的眼光打量“太平天國運動”。
材料1:洪秀全把天地會“反清復明”的口號改造為“推翻清朝,開創新朝”的斗爭綱領,蘊含強烈的反滿興漢的民族觀念。
——摘編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評傳》
材料2:《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太平天國的斗爭綱領,對農民的誘惑力最大。當時農民的物質生活要求非常低,極易滿足,它迎合了廣大農民對土地和平等平均的渴望。它規定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革命的反封建性。
——《百度·文庫》
師:兩則材料分別從什么角度肯定太平天國?
教師強調:一個是反清的造反精神,一個是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實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樹起了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大旗。
材料3:近年來,學術觀點認為,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系。理由如下:一是“借師助”,就是借助外國的勢力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利用漢族地方武裝力量鎮壓。
師: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上述觀點正確嗎?
師:那么,能否得出太平天國運動直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呢?
師:為近代民主革命“樹大旗”,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設計意圖:概念的引入與理解,使學生掌握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任務;引用材料引導學生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從近代化的視野打
量太平天國運動更具有時代意義。
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特殊背景下爆發的一次農民起義,作為一場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運動,它肩負起了既反對封建統治又反對外來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近代化的視閾下審視這場農民運動,凸顯了近代社會轉型中農民運動的新內涵及歷史價值。本課以史料為載體,以生成性問題為導向,以著力培育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為目標,在師生互動中分析、解決問題,最終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侯桂紅.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及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周明學.高中歷史講義綱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