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波

關鍵詞:工業設計專業;第二課堂;補充形式;實施路徑
隨著新工科教育的推進,工業設計作為一門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專業知識能力涵蓋了設計美學、材料工藝、人機工程、機械結構、銷售戰略等多維知識體系。近年來,各大高校努力將CDIO-OBE 等工程教育理念結合到工業設計的教學中,希望一改工業設計的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更多接觸交叉學科知識的機會,使知識更為厚重和寬廣,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專業素養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中不斷參與實踐項目,使其具有綜合設計能力和思考能力,符合企業的需求[1]。為了補充工業設計“第一課堂”對于學生能力培養條件的不足,需要開設富有彈性教學條件的“第二課堂”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補充[2]。
1 工業設計專業“第一課堂”的存在問題
工業設計專業作為一個緊跟市場和社會需求、與行業技術息息相關的專業,設計背景和生產條件對于設計的可行性是非常關鍵的。而目前高校的“第一課堂”僅僅是設計流程中的中間部分,設計前期工作和設計后期論證則沒辦法在校內完成。缺少了培養前期調研和后期生產銷售關系處理的能力,導致學生畢業后需要1—3 年的設計“繼續教育”。在這個企業“繼續教育”的過程中,畢業生不能獨立完成設計,往往會在職場中的壓力劇增,這也是許多工業設計畢業生在3 年內大量轉行的原因。
2 工業設計專業“第二課堂”的教學補充意義
“第二課堂”是豐富和完善大學生第一課堂的主要平臺,在教學方式上能夠不局限于課堂教學地點、培養計劃中的教學時間,方便學生自由安排時間,給予學生深入接觸企業和市場的機會。“第一課堂”往往重視系統的理論教學,而“第二課堂”相對于第一課堂更貼近市場,能夠讓“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加以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工業設計“第二課堂”應該圍繞專業實踐教學的特點和模式進行建設,讓在校生能有一個更加完善有序的平臺進行實踐教學改革。
在“第二課堂”的教學補充下,專業教育的完整性得到了提高,兩大課堂共同打造了工業設計較為完整的設計流程,更貼近于企業需求。完整的設計流程使學生的設計有了前期社會性的設計調研基礎,使設計定位更加合理,技術認證更加科學。同時,設計后期的服務與技術完善使學生的設計更貼近市場和生產,避免了“紙上談兵”。
3 工業設計專業“第二課程”的教學補充形式
“第二課堂”作為工業設計專業“第一課堂”教學的補充,應提供更合適的平臺讓學生進行完整的設計流程。“第二課堂”對于“第一課堂”的補充形式如圖1 所示。
1) 導師工作室。導師工作室是“第二課堂”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平臺。工業設計專業學生一般按照學號在進校時就有了每個人的導師,導師的工作室承接著“第二課堂”的教學。而且工作室的教學也穿插在校企合作項目和學生競賽科研孵化項目開展中。
2) 校企實踐基地。校企實踐基地是工業設計專業實踐項目開展的主要平臺。校企合作的實踐項目貫穿在學生的每個學期的“第二課堂”中,而長期以來的實踐項目展開為對口企業輸入了不少優秀人才。校企實踐基地分為兩個實踐環節:校內的實踐開展與進企業。在大學的頭兩年基本以校內實踐項目為主,穿插企業參觀,而在大三和大四就會進企業進行項目實踐。這個平臺能夠將學校和企業社會的角色順利銜接,讓學生適應企業的節奏和要求。
3) 學生競賽科研孵化基地。學生競賽科研孵化基地是學生的學習動力加油站。項目的開展不但是對學生掌握專業能力的檢驗,更是學生設計的后續社會型轉化[3]。轉化的形式有很多,從申請專利到企業孵化,每年轉化的學生成果有十幾項,企業對學生設計能力的認可度也不斷提升。
4) 設計講堂。設計講堂是工業設計學生最歡迎的平臺。設計講堂包含跨學科的技術講堂、校友工作和創業分享、各校內外專業教師客串的社會技術熱點和設計現象分析討論等。這樣的講堂小至十幾人的圓桌會議,大至兩三百人的大禮堂講座,在每學期分開放性地定期開展,學生參與度非常高,互動性也很強。
4 工業設計專業“第二課堂”的教學補充實施路徑
4.1 開展跨年級實踐項目
明確的年級界限是“第一課堂”的典型特點,學生按照培養計劃,分年級開課,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大特色是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人思維碰撞得出新的想法和理念,高校設計時間也是一樣,學生面對不同背景和年級的團隊成員時往往會有更高的參與度和角色維持性,能高質量地完成在團隊中的任務。高年級的學生在團隊中會展現更高的責任感和專業度,而低年級的學生也會更樂意配合高年級同學提升項目的成熟度。
這樣的以跨年級團隊為組成特點的實踐項目在“第二課堂”中開展更為游刃有余,自由的時間和項目的開展地點使得跨年級團隊的項目展開變的更加容易,也加深了思想碰撞,有利于信息的分享和交流,使專業的學習風氣大大提升。
跨年級的實踐教學開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常規的課堂實踐教學,往往是教師布置任務,教師分析指導,教師組織項目開展,教師項目評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是被動的,項目的主導性相對較低。而跨年級的團隊交流相對于師生交流氛圍更加融洽,暢所欲言,教師也會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去相互啟發,獨立完成。
4.2 借力“互聯網 +”
“互聯網+”背景下,通過“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補充,實現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讓實踐環節盡量圍繞學生的“個性化”進行展開,還課堂于學生。“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補充“第一課堂”,將課程的幾個環節打散,公開資料包,讓學生自行安排時間提前學習課程資料包[4]。在實踐環節上,有多位教師“多師同時在線”,為同學提供不同的實踐指導選擇。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和喜好選擇導師“預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開放式”的實踐項目能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近況挑選適合自己的實踐項目,打通“工作室”導師和課程“實踐項目指導老師”的界限,將“第二課堂”的導師實踐指導時間合理利用起來。“第二課堂”也可以組織學生以興趣為導向提前預習各個課程的課前“資料包”,做到在課程前“線上討論”、在課程中“線上分享”、在課程后“線上實踐”。
4.3 建立學分兌換制度
“第二課堂”想要更好地補充實踐教學,光靠教師動員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自我能力要求的提高往往與自身的專業認知息息相關,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性和能力培養的補充性往往難以理解[5]。
規范“第二課堂”管理,將“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在合理的學分兌換制度下與“第一課堂”結合,將會對低年級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同時,“第二課堂”的實踐開展在分數認定上往往不是任課老師一人決定的,也與對口企業的項目完成度、市場的反應和學生的思維創新性有關,學生有可能在一定的努力下不能得到有效的成績回報。例如競賽和學生科研,存在著一定的時效性和評判主觀性。這樣的成果回饋率有可能會使學生在項目開展后變得消極和自我否定,這就需要一定的回饋補償對學生進行激勵。
學校的將“第一課堂”中的幾門課程與“第二課堂”進行學分兌換。例如專業課程《專業導論》,學生可以選擇在“第二課堂”的教師工作室開展或者按照正常教學開課,最后進行學分認定,每年都是學生非常受歡迎的課程。專業實踐課程《課程設計I、II、III》也是實行了“第二課堂”課程學分兌換認證。
在這幾門實踐課程中,學生可選擇“第二課堂”的教師工作室進行項目或者競賽的開展,也可選擇企業進行實踐。學生根據興趣和時間來決定參加哪種“第二課堂”的實踐項目,并取得學分進行課程學分的兌換。
5 結語
工業設計專業的授課形式和要求也應與日俱進。“第二課堂”有著合理的導師制度、跨年級項目開展、學分兌換制度和競賽科研參與自由度,使其對專業教學的補充能力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認可。通過“第二課堂“的教學補充,不但提升了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而且構建出了適合在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項目開展的新的授課模式,進而完善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思路和方式,值得被更多高校推廣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