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泉
摘 要:美術課程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課程。初中美術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操,觸發學生內心的思想情感沉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文章以“初中美術”為研究對象,從挖掘美術教材、鄉土資源、豐富校園活動、以“情”入手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對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美術;家國情懷;初中教育
一、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9年版)指出,美術課程作為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審美品位和美術素養的現代公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煉出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其中文化理解素養,就是要求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獨特藝術魅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抓住這個關鍵時期立心鑄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初中美術課程也是開展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鑄牢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程,要充分發揮初中美術課程在學生家國情懷培養中所發揮的課程作用。
二、 家國情懷與初中美術課程
(一)家國情懷概述
何謂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它的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家是人生開始之處,是生活的眷屬和所居住的地方;國是人生理想實現的源泉,有人民、有土地、有政權、有主權,才能夠形成國;情懷就是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情感寄托和內心愿望。家與國不可分離,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每一個人的生命都與家國緊密相連。
不同時期家國情懷都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數千年來家國情懷已是扎根在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精神元素,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基因。《禮記·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范仲淹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講“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載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提出“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
(二)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應該具備的家國情懷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家國情懷?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就是要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家國情懷。這一情懷是與數千年來的愛國主義情感一脈相承的,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已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的前景。然而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深入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各國之間競爭日趨激烈。青少年學生代表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希望,身處百舸爭流的奮進時代,應該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青少年學生要堅定信仰、砥礪品德、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初中美術課程與家國情懷
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簡稱,也是情感教育和心靈教育,它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也能夠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靈。美育早已列入中國的教育方針,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標之一。初中美術課程是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初中美術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隱性和顯性家國情懷教育資源,特別在教材欣賞評述部分,比如中國歷代的雕塑、繪畫、瓷器、壁畫、帛畫、故宮等建筑遺產的介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每一幅優秀文化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美術教師要善于去挖掘優秀美術作品背后的歷史事跡,弘揚其中內在的優良傳統文化,讓美術作品成為美化學生心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時通過家國情懷教育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熱愛美術課程,提高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 在初中美術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具體途徑
(一)深入挖掘美術教材中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
初中美術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著深刻的背景故事,教師在備課時對這些素材背景要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內在的思想性,教學過程中介紹作品時可以圍繞作品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包括時代背景、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蘊含的思想內容等,這樣既可以引起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又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理解,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如在欣賞評述元代王冕《墨梅圖》時,可以引導學生領悟中國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在欣賞《開國大典》作品時,可以講述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并取得革命勝利的艱辛歷程。又如在欣賞國畫《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生動地描述五壯士是如何與敵人進行搏斗的。因此,通過挖掘教材中所蘊含思想教育的內容,可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充分利用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服務
初中美術課程教材內容的重要特點就是“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它要求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高于教材,融入社會生活,讓鄉土資源成為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鄉土資源是一個地方人們共同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凝聚當地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教學中可利用泉州本地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社會發展、歷史淵源以及民間藝術等為美術教學服務。泉州人文薈萃,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人文自然景觀,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生活去寫生采風。可以欣賞閩南傳統民居——紅磚古厝,其素有“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起,石雕木雕雙合璧”的美譽,如晉江五店市古民居建筑群;也可去探究泉州的石刻藝術,如清源山宋朝道教石刻——老君造像、唐代開元寺東西塔石刻群、安海安平石橋等;還可走進閩臺緣博物館,從蔡國強爆繪藝術作品《同文、同種、同根生》中理解大陸和臺灣人民滴血相融的根親文化。通過一系列活動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家鄉的大好河山和深厚的風土人情,增強愛鄉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