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莎莎 鄧曉
摘 要:介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其優勢,以及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做出教學總結和反思,對分課堂將教與學有機結合,促進師生深入互動,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是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路徑。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改革;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69
隨著醫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不斷涌現。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張學新教授首創的符合國情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包括三個環節:講授、內化吸收和隔堂討論。在講授和討論間隔期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課堂知識進一步內化和吸收形成知識體系初步構建。對分課堂集中了傳統課堂先教后學和討論式課堂師生多方互動的模式優勢,強調學習的自主建構性和教學的情景互動性。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通過研究分析疾病的發病機制、病因、病變特點和相關臨床表現對疾病做出權威診斷,注重培養學生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病理學知識點零散、機制復雜、記憶內容多,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比較困難,這要求學生在初步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體系基礎上,深入自主學習、內化吸收,并善于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傳統的“滿堂灌”講授式教學和單一的討論式課堂都不適合病理學教學,如何既能把教與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又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病理學教學中初步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拓展醫學課程教學改革路徑,促進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 對分課堂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實踐過程
(1)課程準備:根據培養方案,通過備課篩選出適合對分模式的章節,精心設計好每次課的教學內容,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設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煉教學重點和難點,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在課堂講授環節對所授知識有較全面的理解。
(2)教學實施過程:借助“雨課堂”“ 學習通”等各種互聯網教學平臺和信地化資源,按照課堂講授—課后內化吸收—課堂討論三個環節循環進行教學。
1.1 課堂講授
第1次課第1小節首先向學生說明病理學課程開展對分課堂的目的、實施的流程、成績評價方法等,然后介紹病理學課程的性質、學習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兼顧學生成績和學習氛圍對授課班級進行分組,每組6~8人,有利于課堂討論。第2小節開始講授課程內容,講授原則是精講和留白。根據本章重點、難點布置課后作業。
1.2 內化吸收
針對課堂講授的授課內容,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如查閱參考資料、學習在線課程(幕課或速課) 等并完成課后作業,主要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呈現。“對分課堂”的作業稱為“亮考幫”。“亮”即亮閃閃,學生把課堂講授和課后內化吸收后的個人心得體會用精煉的文字表達出來;“考”即考考你,學生就已理解的知識點形成個性化問題,課堂討論時提出來考考其他同學;“幫”即幫幫我,學生通過課堂教師講授和課后自主學習依然未理解的知識點記下來,在討論環節提出疑問,尋求同學和老師的幫助與指導,交互式學習。
1.3 課堂討論
第2次課第1小節開展討論,先在小組內分析討論組員遇見的難點和發現的問題;然后各組之間進行互動交流,組長分享亮點,提出組內未解決的疑問,組間答疑;最后由教師對典型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鞏固知識點。并對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生的表現進行精點評。有些章節可以在課后布置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在課堂討論時進行講評和點評。第2次課第2 小節開始進入新的教學內容講解并布置課后作業,依照課堂講授、內化吸收和課堂集體討論流程進行循環實施。根據不同授課內容靈活設置三個環節的時間。
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病理學總論所研究和闡述的細胞和組織的適應與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炎癥、腫瘤及環境、營養病理學等基本病理變化,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的共同規律,總論部分系統性較強。在“損傷的修復” (體表外傷的愈合)、“炎癥”(化膿性闌尾炎)等章節內容可以融入問題導向教學法(PBL)。病理學各論部分主要研究闡述每一個疾病的特殊規律,病理學總論和各論知識之間密切相關,各論除研究疾病的病理變化外,還深入研究疾病發病機制及其相應的臨床病理特征。依照各論部分的學習特點,“心血管系統疾病”(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肺癌)、“消化系統疾病”(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章節內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CBL)。將理論知識和臨床病例有機結合,通過對分教學模式,讓學生有自我學習的內化過程和臨床案例討論分析的過程,將有效促進學習效率。
1.4 考核模式
成績考核是保證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對分課堂注重學習過程,因此考核應重視過程性評價,否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將大打折扣。本門課程的最終成績由平時成績占30%、期末理論成績占50%和實驗成績占20%組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亮考幫”作業、課堂討論中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組成。期末理論考試為閉卷考試,考核內容為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知識點。
2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病理學一直是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之一,同時也是學生認為較難掌握的一門學科,除了病理學知識點多,學生還需要注意形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病理變化與臨床病理之間的有機聯系,做到理論聯系臨床,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培養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1)對分課堂基本流程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因此對分課堂也稱為PAD課堂 。其核心是將課堂時間對半分給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集體討論,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可以安排在當堂也可以隔堂。符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效地融和了講授法和討論法的優點,促進師生深入互動。在課程準備和講授、討論環節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知識,并掌握學術前沿進展,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有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