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東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是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問題導學法對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問題導學法的含義出發,針對當前初中數學實踐中問題設計的局限性,分析如何通過預設問題、構建情境、總結歸納、靈活運用等途徑提高問題導學法的應用效果,以期為優化初中數學教學,提高數學課程實踐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教學設計;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35
問題導學法就是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探究學習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問題導學法的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實現從淺表性思考到深度思考的過渡,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樂于探索的情感價值。基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指導中,教師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求,根據課程教學過程設計問題導學實踐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境
(一)問題設計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
問題是實現導學的關鍵因素。通過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案的應用分析,可以發現問題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問題的設計片面強調本節課的知識,更多的是“就事論事”,將問題局限在一節、一課、一個知識點內,這樣的問題從整體上看,會導致學生在自主探究新舊知識關系的過程中存在片面性,進而影響知識體系的構建;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是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是將學生不同層次的基本要求,但是一些教師在問題設計中習慣整齊劃一,忽視問題對學生的層次性啟發,導致學生難以依據問題實現自主探究;問題設計缺乏針對性,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存在出入,影響了問題的導學效果。
(二)問題導學缺乏情境的有效支撐
數學學科的抽象性使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情境在數學知識理解中的作用。在問題導學法的應用中,情境的設計能夠激活各種教學元素,讓抽象知識逐漸變得更加具體,進而幫助學生攻克理解的難關。但是,從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來看,問題導學需要情境依托。一些教師由于對問題導學方法的理論分析缺乏深度,忽視了問題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導致問題的提出缺乏合理的情境依托,學生在問題中難以將舊知識、生活經驗調動起來,使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過于抽象,增加了理解難度。
(三)問題導學無法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數學是訓練學生抽象思維的重要學科。提出問題是啟發思維的第一步,結合問題循序漸進,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抽象思考,并通過歸納與整理,不僅能夠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更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根據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情況來看,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更多的還是引導某一節課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的思維引導缺乏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問題的參與性較低。學生主要是根據教師對課上問題答案的整理建立知識框架,難以在問題中形成自主歸納知識的線索,影響了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四)問題導學中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問題導學應用中,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問題的應用存在偏差,例如問題數量過多,缺乏對學生知識體系的精準構建,學生主要通過對問題的反復回答,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機械理解與應用;問題呈現方式過于僵化,缺乏與現實生活的銜接與聯系,學生難以實現數學知識的真正運用,影響了數學知識的內化與吸收。
二、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預設問題,激發學生課前自主探究
問題導學法的應用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前置,即通過課前設計導學案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預設問題,幫助學生熟悉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為課堂學習做好鋪墊和準備。當前,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導學案的應用受到廣泛關注,許多教師開始將預習環節中學生應掌握的問題融入導學案中,并結合有針對性、層次化的問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引導,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應注重知識的整體性。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整式運算”的問題設計中,教師應圍繞整式的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等基本內容,以及有理數的運算與整式運算間的關系,設計相對應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基礎性問題的解答中把握整式的運算,并能夠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聯系,在問題引導下完成預習。
2.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教師應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設計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分別作答。例如在“整式運算”的課前練習中,教師根據公式、定理等基礎知識為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選擇、填空等題目,確保學生在簡單問題中完成學習任務;對于基礎扎實、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設計達標類題目,利用計算、化簡求值等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解答,為課堂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3.注重問題的針對性。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啟發學生的思考,合理引出新知識。教師需要切實針對學生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針對學生在探究中可能遇到的困惑,針對學生能力訓練需要和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等內容,展現問題的導學效果,讓學生借助問題能夠與數學知識積極互動。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課堂合作交流
情境是建構主義研究的重點,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實現知識建構的依托。在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特定的情境,打通新舊知識之間、理論知識與實踐探究之間、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隔閡,讓學生獲得主動建構知識的“腳手架”,進而在知識、經驗與實踐中完成對新知識的合理建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問題營造探究情境,啟發學生主動思考,促使學生在合作溝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解答方案。例如在“平均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結合生活素材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商店里有兩種蘋果,一種單價為3.50元/千克,另一種單價為6元/千克。小明媽媽買了單價為3.50元/千克的蘋果1千克,單價為6元/千克的蘋果3千克,那么小明媽媽所買蘋果的平均價格是兩個單價相加除以2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以數學學習小組的形式組織交流探索心得。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基于問題不斷深挖,并對平均數中的“權重”有了初步理解。接下來教師利用問題進一步構建情境:老師在計算學生每學期的總評成績時按照“平時成績占40%,考試成績占60%”的比例計算,其中考試成績更為重要。這樣,如果一個學生的平時成績為70分,考試成績為90分,那么他的學期總評成績為多少?學生在上一問題情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了加權平均數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加權平均數的方法,提高了課堂合作探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