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媛 任盛 羅恩韜
摘? 要:信息化時代,各國之間的交互愈加頻繁。尤其是在我國高度的改革開放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生態,各種思潮碰撞不斷,并沖擊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對此,基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聯合社會資源優勢,構建課程思政格局,進一步增強對大學生的引導力勢在必行。該文基于對產學合作、課程思政等核心概念的釋讀,立足新工科背景下,著重就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產學合作? 課程思政? 協同育人?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6(a)-0104-03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ANG Yayuan1? ?REN Sheng2? ?LUO Entao1
(1.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425199 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Province, 415000? China)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 Especially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s high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 multicultural ecology has been formed,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collide constantly, and impac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is regard,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based on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新時期、新形勢下,基于黨的正確方針和戰略部署,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新局面,這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新工科的提出,全力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在這樣的時代格局下,立足新工科建設需求,進一步加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變革發展至關重要要,給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有效路徑和方向。
1? 相關內容概述
1.1 產學合作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發起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并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行了系列部署規劃,開啟了高等教育發展新時代。時至今日,基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我國已然建構起了良性循環機制,政府搭臺、企業支持、高校對接,有效激發了各方創新活力,從根本上解決了教材建設、師資素質、基地發展等難題,對培養造就一支新時代卓越工程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產學合作協同育人作為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大學生全面發展,充分利用社會真實的教育環境和豐富的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工作中的缺陷及不足,有效帶動了其發展活動。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突破了高校課堂教學局限,促進了大學生認知層面的升華,并在不斷實踐中轉化為某種優良內在品質。
1.2 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力折射,對高等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根本性問題做出了回應,與“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相呼應,引領了高校教育改革方向,開啟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范式、新路徑,搭建了良好的“立德樹人”目標實現平臺。同時,大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一代,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偉大使命,“課程思政”的提出解決了人才培養的價值觀問題,引導著學生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的關鍵舉措[1]。另外,“課程思政”還有效解決了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課“兩張皮”的現象問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而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則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新工科背景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方略
2.1 扎實各項保障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走向、新選擇,課程思政為“三全育人”賦能,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產學合作協同效應下,更好地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2]。在這樣的宏觀時代格局下,高校作為能動主體,首要樹立高度的政治格局,始終堅持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辦學定位,認真解讀黨的系列教育政策部署,了解課程思政的深刻含義,結合思政教育實際,找準自身實踐中的不足或短板,繼而有的放矢地優化頂層設計,依托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努力構建起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榜樣育人的全方位工作模態,為課程思政的順利展開鋪筑基礎[3]。同時,新工科背景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牽涉到多個方面的變革,對創新因子的植入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支持。要在整合產業資源優勢支持的基礎上,統籌好各項發展規劃,適度提高相關方面的經費支出比例,引導深入教研工作,從而有效保障工作成效。另外,素質教育體制下,教師作為教學主導的定位清晰,是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重要參與因子,他們的綜合素質素養水平表現直接影響了該項工作實效。因此,高校還需擺正師資人才戰略定位,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專項課題教研工作,立足“雙師型”隊伍建設,不斷充實他們的學識結構,共享有效工作經驗,強化他們的創新能動基因,提升其思政理論及專業指導能力素質。
2.2 清晰踐行理路
新工科背景下,造就一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國躋身于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格局,并站穩發展腳跟的長遠之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同時關聯到多方利益主體的協同,包括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等,要協調好其彼此間的交互關系,逐步形成學校、社會、學生三方聯動的課程思政網絡體系。在此過程中,企業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參與者,有著諸多方面學校無法匹及的資源優勢,要充分寓于豐富實踐活動,對大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結合市場經濟發展動態形勢,深入解讀戰略政策、民主法制等,繼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培育豐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陣地,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成長[4]。同時,學生不單單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亦是系列活動組織的主體,要擺正其在教學系統中的身份定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最大限度地釋放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之積極參與并配合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最終育人效果的必要之選。另外,學校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導,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網絡結構中發揮了重要的上下串聯作用,要深入對學生思想動態的分析,有機地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找準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繼而依托地方產業支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激活他們的創新基因,最終反哺地方產業發展。
2.3 整合優勢資源
新工科背景下,為進一步迎合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系列國家戰略規劃,對人才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義在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心,是思想政治理論的踐行主體之一,在長期的生產服務實踐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其優勢,對“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價值,進而提升高校育人效益滿足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簡單來講,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體系下,企業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照下,企業作為重要的建設者,在創業、生產、發展進程觸及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作用,是愛國主義、集體主體、工匠精神的化身,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行業競爭格局下生存并創造價值,始終離不開勞動者追求卓越、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懷以及創新創造的開拓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這樣的企業文化環境中,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感知體悟。同時,優秀企業還匯聚了許多現代化的精英人才,散布在管理、技術等崗位工作中,是大學生學習的典范,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與高校專職教師形成優勢互補,有利于完善課程思政建設智力隊伍梯度結構。另外,科技型企業可以說是學科交叉融合、專業技術創新的先行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參與,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并激活他們的創新基因,是新工科的基本要求。
2.4 調整課程結構
新工科背景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必須要進一步調整課程結構,奠定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發生基礎。具體而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于上述優勢資源支持,有機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在一起,善于借助“互聯網+教育”平臺,適當植入企業實踐案例,輔助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精神等的解讀,強化學生的感知能力[6]。同時,專業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著眼于應用實踐,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潛移默化中淬煉他們的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能力等,將思想政治理論轉化其某種內在品質。另外,根據大學生的認知成長規律,加大第二課堂陣地的建設力度,基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引導學生深入企業實踐,使之在社會的大課堂中了解社情、民情,體驗社會責任、感悟人生價值,增長學識視野的同時,促進身心健康,最終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協調發展,努力成長為高素質的新工科人才。事實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與發展必須要在實踐過程中能動地實現,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寓于豐富活動中,善于利用鮮活的企業案例,使之在與主流文化的碰撞交互中學會辨析思考,緊隨時代潮流,樹立正確的“三觀”認知。
3? 結語
總而言之,新工科背景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實踐,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現實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作為一項相對龐雜的系統化工程,要扎實各項保障,清晰實踐理論,找準著力點,充分整合產業資源優勢,繼而深入課程結構調整,最大限度地助力大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袁杰.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探討[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1):14-19.
[2] 李春萌,馬翠鳳.三全育人格局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6):55-58.
[3] 涂朝志,何華權.高校構建“大思政”格局策略探析[J].新生代,2021(1):60-63.
[4] 王書廷.新工科背景下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創新——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為例[J].現代交際,2020(23):132-134.
[5] 張姿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機制研究[J].高教學刊,2020(20):163-165.
[6] 時陽.產學合作視角下新工科專業教材建設初探[J].計算機教育,2020(9):1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