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真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了語文學科素養這一概念,明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和提升、審美鑒賞和創造、文化理解和傳承。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學生學科素養的關鍵。基于此,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在本論文中,筆者以核心素養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向為標準,針對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展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關鍵詞】學科素養 ?高中語文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在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語文課程必須要以核心素養為根本,給高中語文教師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即: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閱讀作為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得知識、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途徑。但是在具體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受到傳統閱讀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制約,致使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大打折扣。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要依據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靈活開展群文閱讀教學。
一、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特征分析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的“單篇閱讀”而言的,從表面上來說,二者最為顯著的區別在于閱讀文本的數量。但從本質上來說,群文閱讀與單篇閱讀又各有側重。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相同點
從文本的層面上來說,無論是單篇閱讀,還是群文閱讀,都是指導學生在一定的篇章上展開有效的閱讀。僅有的區別則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面臨的文本數量不同。在單篇閱讀中,學生面臨的閱讀資源比較集中;而群文閱讀模式下學生面對的閱讀資源則相對比較豐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應對文本之間的關聯性給予足夠的關注;從教學的層面上來說,無論是哪種閱讀方式,最終目的都相同,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實現語言積累、提升文字審美等,更好地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①。
2.不同點
雖然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一致,但兩者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上,卻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具體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閱讀的速度上來說,群文閱讀模式下,對學生的閱讀效率要求更高。在以往的單篇閱讀中,學生常常針對某一個知識點開展深入的研究,耗費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同時,在單篇閱讀中,受到學生自身認知、文本內容等多方面的限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還存在理解不夠透徹的現象;而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閱讀速度要求相對比較高,還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重點信息針對性地提煉出來。這就要求學生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多個方面對多個文本的內容進行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對比、分析,指導學生從宏觀上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從思維的層面上來說,群文閱讀精準體現了學習的思辨性。在單篇閱讀教學模式下,呈現出極強的局限性。如:閱讀內容局限于課本上,學生的思辨也局限在某一個觀點上。如此一來,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而群文閱讀模式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資源,也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更為立體、更為全面的觀點。尤其是群文閱讀將多種文本資源進行了整合,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徹底打破了單篇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推動了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第三、從學生的層面上來說,群文閱讀模式更加契合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全面和發展。群文閱讀模式的展開,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定群文閱讀議題、選擇閱讀文本,并在閱讀過程中,徹底轉變了學生被動接受內容的現狀,指導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達成知識共識,最終完成知識的主動構建。同時,在群文閱讀的模式下,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會、條件②。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開展策略分析
1.開展群文閱讀,完成語言建構與運用
在高中語文學科的“四大學科素養”中,語言建構和應用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同時也是學科素養的基礎和關鍵性,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的關鍵。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展開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知識,最終逐漸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而群文閱讀教學恰恰可指導學生在多文本的閱讀中,通過對比、分析等方式,對文本的語言風格、語言表現形式等進行有效的把握,最終逐漸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例如,在現代寫景狀物散文的群文閱讀中,教師就圍繞“寫景狀物散文的基本特點”,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等閱讀文本進行了整合。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優美的語句,并對這些句子展開分析,明確其中蘊含的藝術手法。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就會對修辭手法的運用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學生明白:修辭手法不僅僅能夠使得文章變得更加生動細膩,還會將作者更加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出來;再比如,在“成語——中華文化文縮景觀”的群文閱讀中,教師帶領學生對《庖丁解牛》《鴻門宴》《項羽之死》等文言文本展開閱讀,并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教材中蘊含的典故成語找出來,并對其意義展開思考和分析,最終引領學生逐漸掌握成語典故的語言特點。如此一來,通過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展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③。
2.依托群文閱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高中語文“四大學科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點。語文閱讀本身屬于一種主觀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對語言進行鑒賞、品味,還要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逐漸形成深刻的閱讀體驗。同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會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認知能力等,形成一定的認同觀點、反對觀點等。這些活動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不同,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議題,選擇了不同種類的閱讀文本,且閱讀文本之間存在極強的聯系和區別。如此一來,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閱讀廣度與閱讀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環境更加開放,師生、生生之間通過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在交流中將其表達出來。這種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也刺激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④。例如,在“歷史與六國論”這一議題的群文閱讀中,教師將蘇洵的《六國論》、蘇澈的《六國論》、李楨的《六國論》、閻文峰《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四篇閱讀文本進行了整合。
3.借助群文閱讀,強化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能力是高中語文學科素養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逐漸提升自身對美的感知能力、鑒賞能力、品評能力等。在語文學科中,蘊含著大量的語言美、結構美、形象美、意境美,這些“美”的元素存在于閱讀的文本中,因此全面加強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關鍵。尤其是在群文閱讀中,群文閱讀的內容更加豐富、文本的結構思路也更加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有效的群文閱讀,可促使學生在對比分析閱讀的過程中,對不同文本的語言藝術、結構、形象、意境特色等進行感知,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例如,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秋雨》這四篇文本進行組合,并基于學生審美健康能力,設計出“萬水千山總有情”的群文閱讀議題,指導學生在對比閱讀和分析的過程中,對寫景狀物的散文語言藝術特色、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情感、對山水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等展開分析。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對其形成了深刻的認識,并循序漸進提升了自身的審美鑒賞能力,落實了語文學科素養下的教學要求⑤。
4.利用群文閱讀,實現文化傳承
語文核心素養下,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情況,還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拓展自身的文化視野、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使其逐漸承擔起繼承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任。面對這一語文核心素養,在傳統的單篇閱讀中,常常將傳統文化的割裂開來,學生在單篇文本的閱讀中,難以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整體的認識,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最終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基于此,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可促使學生在多篇文本的對比閱讀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全面的認識,并深刻感知東西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例如,在《陳情表》的教學中,為了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就結合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出師表》等一類文本進行了整合,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如此一來,通過多篇文本的整合,可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針對中國傳統的“尊師重教、孝文化”形成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如此,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促使學生逐漸形成強烈的文化意識,使其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核心素養之間存在極強的契合性,對于實現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思維能力發展、審美鑒賞素養、文化繼承和傳承等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基于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素養”,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群文閱讀,促使學生在有效的群文閱讀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注釋】
① 薛梅. 核心素養下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 江西教育,2021(06):51.
② 陳景.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J]. 高考,2021(07):45-46.
③ 謝樂珍. 新課程標準視角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 考試周刊,2021(08):48-49.
④ 吳麗麗.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 高考,2021(02):70-71.
⑤ 陳貞.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分析[J]. 新課程,2020(52):42-43.
⑥ 胡生勤. 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2):245.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海達行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