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建中
【內容摘要】教育激勵在班級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采用教育激勵理論進行初中班級管理,能夠提高學生自主管理的積極性,讓學生充滿動力,激勵學生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成績和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效率。
【關鍵詞】激勵理論 ?教育激勵 ?初中教學 ?班級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義務教育投入的經費越來越多,學校師資力量顯著增強,教學設備不斷更新換代。當前部分初中生對學習存在厭學的心理,在校不服從教師的管理,并且初中時期正值青春期與叛逆期,這增加了班級管理的難度。教育激勵是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一項有效舉措,其是指教師采用多樣化手段和方式去激發學生內在的需求和動力,激勵學生向著目標不斷地奮斗和努力,從而達到最終目標的一種高效的途徑、手段和方式。教育激勵理論應用到班級管理中已有一段時間,但在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對激勵策略的深度了解,導致激勵策略無法最大化發揮出作用和價值;激勵目標、方法和手段不明確,且沒有系統實施,導致激勵策略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和目標。
一、教育激勵理論
教育激勵理論可分為過程型激勵理論和強化型激勵理論。
1.過程型激勵理論
過程型激勵理論是基于管理學中的期望激勵理論,由教師對學生提出具體期望目標,該目標對學生具有誘惑性且經過努力是可以達成的,在實現期望目標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承諾給予學生所期待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等獎勵要素,學生在獎勵要素驅動下,自主貢獻、自我約束、自我發展,主動完成教師制定的預期目標。
2.強化型激勵理論
基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強化型激勵理論將學習行為認定為操作性條件反射行為,實施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認知行為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激勵,在實施激勵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及內心感受,教師有針對性引導學生認知自身的學習態度、學習觀念、學習習慣,使學生認識到這些行為的重要性,同時激勵學生主動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意識,在自我學習中獲得收獲知識和能力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管理意識,促進班級自主自律文化建設。
二、教育激勵理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1.目標激勵理論
目標激勵理論是班級管理中常用的激勵理論,在班級管理中,教師通過設定具體任務目標和激勵元素,激發學生追求激勵目標和元素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實現激勵目標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成功,獲得成就感并得到激勵元素。
在設計任務目標時,目標應清楚明確,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將素質目標和知識目標融到任務重,同時也適當地設立道德規范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任務目標,設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激勵目標中,有機融合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使得學生在不斷實現短期目標的基礎上,最終實現長期目標。班級的建設是班主任和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能在一個班風好、學風濃的班級里學習、生活,每一個班主任都希望自己帶的班級是一個積極進取、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班級。
作為班主任,就要多考慮班級的發展目標和學生個人發展目標,在班級管理中應用目標激勵,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從而能有效地創建良好的班集體,營造良好的學風班風。班主任也要從多角度思考,把理想目標分解成若干具體現實目標,一個目標實現之后,要懂得下一目標是什么,然后再把具體現實目標聚集起來,形成班級、學生發展的愿景。只有把班主任的愿望變成了學生的愿望后,學生才會自覺行動,才能實現共同的愿望。目標激勵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明確激勵目標,掌握激勵說話技巧,合理使用激勵教學手段,比如: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每一個環節都設定一個小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等方式,激勵學生完成小目標,從而完成大目標和提升教學質量。
2.關懷激勵理論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教師靈活運用關懷激勵理論,充分體現出人文關懷特點,體現教師對學生情感關懷,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進一步拉近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在中學班級管理過程中,關懷激勵策略就是根據中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特征,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表揚和鼓勵;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關懷,成長中的學生更渴望得到老師、家長的關懷,在關懷激勵的過程,教師通過真誠耐心細心的指導與關懷,將情感關懷平均施加給每一個學生,不管是哪個層次的學生,只要我們教師用心靈引導心靈,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用心和愛心,從而使他們更加親近教師、信任教師,成為他們無話不談的良師益友,達到事半功倍的班級管理效果。對于后進生,教師通過與他們深入交流,傾聽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關注他們學習以及生活中所遇見的難題,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培養學習信心;對于優等生來說,可以讓他們努力探索更高層次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由此實現教育關懷激勵的目標。
3.評價激勵理論
教師在班級管理中運用的評價激勵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尤為重要,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的肯定是學生前進的動力,教師采用評價激勵理論對學生進行正面、肯定的評價,使學生在不斷地評價激勵和自我鼓勵中樹立學習信心,強化自身的綜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班級管理水平。
教師要把表揚、肯定的評價作為管理的常規手段,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行為、學習等方面的點滴進步都給予恰當的肯定,讓他們體驗進步的喜悅。
學生的評價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構建學生評價體系,有效地實施學生評價,發揮學生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評價有班干評價、小組評價、學生個體評價等形式,教師應定期召開德育教育主題班會,如感恩父母,愛國主義等,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設定一名組長,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現狀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評價,探索提高德育的方法及手段;在討論完成以后,每個小組自評,小組間進行互評,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評價,對討論更積極更有效果的小組進行評價激勵。教師也可以圍繞著社會上各種道德有關的事例,比如通過一些社會正能量事跡的分享激勵,讓學生進行自由的點評討論,觸動學生的情緒,發揮榜樣力量,培育時代新風。
4.榜樣激勵理論
榜樣在學生們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因其內在的堅強、自信、積極,將會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生。在班級管理中,運用榜樣激勵理論,以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學習榜樣的優秀品德,以身邊的典型榜樣激勵學生前行。運用榜樣激勵理論時,首先精選榜樣,榜樣必須是真實且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其次榜樣的事跡廣為傳頌,榜樣的精神深入人心,整個社會對榜樣充滿敬意和崇拜;再次為了更好提高榜樣的效能,社會要給予榜樣以明顯的使人羨慕的激勵,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引領作用。此外,初中生注重集體榮譽,初中教師通過班級評比的方式,鼓勵自己的班級踴躍參加班級評比,向先進班級看齊,以其他先進班級為榜樣,讓這些自我意識比較強的學生都充分融入班級當中,激勵自己拼搏實現夢想。
三、班級管理中應用激勵策略的有效方式
1.因材施教
初中生有個性化,學生個性差距明顯,這要求教師不能采用統一的激勵方法或同一種激勵方法的同一評判標準,因此,在應用教育激勵策略時,必須因材施教,明確預期目標和實施范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水平高低,根據不同范圍學生情況,確定激勵方案,如果制定的學習目標過高,對于后進生來說,很容易使學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嚴重打擊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失去動力和進取心,這樣激勵方案就失去功效;如果制定的學習目標過低,對于優等生來說,很容易就使學生達成預期目標,喪失奮進的動力,起不到激勵作用;因此,在實施激勵策略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奮斗目標,幫助學生不斷朝著目標前進。
2.激勵要公平
激勵要公平公正公開,經得起考驗,教師對待學生應當一視同仁,信任并關懷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呵護。激勵尺度要把握好,學生取得了同樣的成績,教師給予的激勵獎勵應該一樣;如果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教師也必須要給予學生同樣的處罰,不能對優等生和差等生采取不同的處罰標準,但處罰需要把握好尺度,禁止體罰,避免由于獎罰不合理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成績,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健康成長。此外,教師還要把握住激勵教學手段的優勢,創新教學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設計具有激勵元素的內容,通過師生互動式的激發鼓勵,活躍課堂氛圍,形成人人愛學習的氛圍,將師生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完成高效教學。
結束語
教育激勵理論有利于初中班級管理,能夠激發學生們學習動力,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和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的自主管理積極性,充分體現出學生“主人翁”的地位,拉近師生的距離,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提高了班級管理的效率。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學生近期的發展情況和遠期發展目標,根據新課程教學大綱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管理,因材施教,選準激勵時機應用教育理論方法,激發學生不斷學習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姚錦愛.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勵策略的實施[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5):124-125.
[2] 黃騰欽. 激勵教育原則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 科技風,2020(11):66.
[3] 巨廷麟、劉克剛. 激勵性教學策略與高中英語學困生之關系研究[J]. 華夏教師,2019(25):40-41.
[4] 朱勝利. 淺議激勵方法在高中體育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 田徑,2020(07):59-60.
(作者單位:廣西橫縣那陽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