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
摘? 要:疫情引發的應急語言服務問題成為當下的熱點,成為語言從業人員不得不面對的課題。文章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探討了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構建和設計。一方面,翻譯課程本體內容包括了課程的性質、培養目標、課程選材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翻譯課程還包括其他外部因素如譯者素質培養、語料庫和人才庫的建設等。只有將兩方面的內容通盤考慮,才能設計出適合當下社會發展的應急語言服務課程,培養出高素質、復合型的翻譯人才。
關鍵詞:應急語言服務;課程設計;翻譯人才
中圖分類號:H05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1-0032-03
2020年5月,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編著出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這是在2018年公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基礎上形成的外語類專業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對專業教學過程的各方面做了具體描述。在《指南》當中,明確提出課程設置的時代性和動態性,如法語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框架指出:“課程設置應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教學、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法語專業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突出能力培養和專業知識建構,特別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文軍在談及《教學指南》對“翻譯概論”課程的思考時,提出課程設計需要考慮課程內容的適切性,課程要素的一致性和教學安排的平衡性[1],這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尤其是應急語言服務概念提出后,相關的課程都應該有所調整,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實際情況的需要。
一、應急語言服務的背景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打亂了我國乃至世界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深深改變了社會發展的秩序結構。截至目前,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民生活逐漸恢復,但對新冠肺炎的“抗疫”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還需要進一步厘清和反思。在此背景下,一大批語言學人從國家發展事業的大局出發,從抗擊疫情的實踐入手,討論國家應急語言服務體系建設課題(王立非等[2];王銘玉、康喆文[3];李宇明[4]等)。部分成果如《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語通》《疫情防控“簡明漢語”》已經在這場“戰疫”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與此同時,國家需要建立健全應急語言服務長效機制,時刻準備在突發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能夠有一支專業化的應急語言服務隊伍,提高國家現代化治理中的應急能力。專業化的人員隊伍就需要有具備高素質、能戰斗的人才,解決途徑就是從微觀角度出發,探討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人才的培養。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現階段外語服務過程的特點,探討如何合理構建一門翻譯課程,彌補現階段翻譯課堂應急外語方面內容的不足。
二、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本體內容
(一)課程性質
談及翻譯的本體內容,首先必須將翻譯課程的定位說清楚,即翻譯課程是什么性質,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如何。與英語翻譯專業較為系統和全面的課程設置不同(根據理論與實踐、文本題材、翻譯形式設置多門翻譯課程),大部分外語專業的翻譯課程由于學生學習年限和水平,一般安排在本科高年級階段,僅僅區分口譯或筆譯課,課程內容往往呈現千姿百態。導致課時安排無法滿足系統學習應急語言服務的全部知識。因此,應急語言服務翻譯課程應該充分考慮課程的整體安排,突出區別性和專業性,以及在翻譯內容上的補充性和時效性。翻譯教學本身就存在理論派和實踐派的沖突,本科階段學生能力和較少課時安排致使需要針對這一階段的實際情況做出有效的教學安排,即突出翻譯實踐,在實踐中領會和吸收翻譯理論知識。雷文強根據翻譯教學的PACTE(翻譯能力習得過程和評估專項小組)模式,提出在法語本科階段,尤其是筆譯教學,課程要明確“以實踐為主,在實踐中提升學生應對和處理翻譯素材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操作性’知識”[5]。
(二)培養目標
以法語為例,《指南》中法語專業的核心課程設置和描述中有法漢/漢法筆譯和口譯內容,其教學目標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翻譯理論和方法進行法漢/漢法筆譯的能力和口頭翻譯的能力。這就要求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目標需要學生運用口筆譯的基礎理論和策略技巧,了解應急語言的特點和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翻譯有一定難度的法漢語應急語料文本,獨立承擔應急翻譯任務。口譯活動中,學生應能夠根據應急場景和需要勝任和承擔口譯任務。總的來說,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的翻譯課程目標與大綱的整體目標一致,但需要譯者熟悉應急語言和語料,能夠完成應急語言服務任務。
(三)課程選材
既然明確了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性質和目標,那么相應的課程選材就涉及具體翻譯教學內容了。總的來說,課程選材分為一般常規性內容和特殊性內容。一般性內容包括常見應急情況下需要的翻譯內容,如醫療急救、救災語言、災(疫)情信息播報等。特殊性內容體現了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內容的及時性,即根據當下社會或區域緊急的突發狀況及時取材并設計教學內容。突出例子就是新冠肺炎發生后,國家自上而下的應急性的反應以及前文提到的各大學院校和科研所的語言學者和專家們開發的應急語言服務項目成果:既有針對外國來華學習工作人員的《疫情防控“簡明漢語”》,也有便利本國醫療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的《疫情防控外語通》,以及國內不同地區援鄂人員交流使用的《抗擊疫情湖北方言通》。以上成果中都體現了翻譯的重要性和相關翻譯課程可以設計的具體內容,如“外語通”選取的四方面內容:入境注意事項、日常注意事項、個人防護措施以及診療用語[6]。
(四)教學手段
如前文所提,應急外語服務背景下的翻譯課程是“實踐為主”,需要與《翻譯概論》這類課程相區別。一方面,和一般翻譯課類似,實踐為先的教學模式脫離不開“譯”和“評”兩條主線,這與周領順提出的譯者行為批評理論不謀而合,在一次訪談中,他提出要將二者融合起來[7]。馬明蓉通過細致研究周編著的系列翻譯教材,總結其方法為“賞-譯-評-研”一體化的體驗式翻譯教學模式[8],這是可資借鑒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突出應急語言服務的時效性和專業性,還要借鑒功能學派翻譯理論,采用專業話語的專業化文本體裁分析理論來將話語分析和翻譯實踐和教學相結合[9]。與此相對應的,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對譯者終身學習能力和學習的靈活性也有要求,其核心在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從事教學過程中需要退居幕后,變身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領航員,而非采取“填鴨式”的教學。體裁分析和自主學習理論的翻譯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專業意識、提高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最終在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下不斷進步和發展。
在“互聯網+”越來越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時,翻譯課程的設計也不能離開信息技術和網絡傳媒。教學過程中要將突出翻譯實踐、適當甚至鼓勵使用翻譯工具和計算機輔助翻譯、開展語料庫建設,教學組織上可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突出線下的實境教學與線上的自主學習,其目的是使教學與現代科技接軌,提高翻譯的水平和效率,為翻譯教學和學習服務,最終在應急外語服務方面做到與時俱進。
三、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其他內容
除翻譯課程的本體內容外,還應注意其他直接或間接影響翻譯的結果或應急服務效果的因素,在翻譯課程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相關能力的培養,在整體學科建設上做到有備無患。
(一)譯者素質培養
譯者素質的培養首先就是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轉換能力。翻譯作為一門職業也必須遵循一定的“翻譯職業倫理”,趙田園等將其界定為“翻譯行業從業人員在從事翻譯活動時應該具備的職業認知、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志,必須遵守的職業準則、規范和標準等,具體展現的職業行為風范,不可或缺的職業行為判斷和職業行為決策能力。”[10]對于應急語言服務人才,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還應該特別注重培養其志愿服務精神,尤其是災難和應急事件發生時展現的無私奉獻精神,樂于迎難而上,主動服務社會和他人。
(二)語料庫和人才庫建設
新冠肺炎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其最大經驗就是需要提高應急語言服務機制,在突發事件中能夠隨時做好準備,將負面效應降至最低。因此,除了在宏觀層面增強國家應急語言能力儲備和協同,微觀方面,翻譯課程的建設也要考慮長遠和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師生要根據實際需要搜集各種應急漢外雙語語料,建立小型語料庫,以備不時之需。學科之間也要打開壁壘,推動人才之間的流動和協作,儲備高素質的應急外語復合型人才,必要時能夠隨時上場提供語言服務。如天津外國語大學的“一基地三庫”(即天津市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庫、應急外語服務人才培養基地、應急外語服務研究院、應急外語服務多語種語料庫實驗室)正是對這一方面的有效探索和嘗試[11]。
四、結語
新冠肺炎的暴發和影響說明由公共突發事件引發的應急語言服務問題是語言學習和工作者當下必須面對的課題。高校語言教學工作者需要應時而動,對相關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和改善,以適應社會的需求。根據《教學指南》的課程設置理念,本文嘗試厘清應急語言服務背景下翻譯課程的構建,區分課程中的本體內容和其他內容。各學校和專業可以根據自己學科定位和特點采取不同的翻譯課程安排,有條件的院校還應該形成本碩博不同層次、銜接有序的應急人才培養計劃。最后,建議采取以下三種不同課程設置方案:1. 在一般翻譯課內部的板塊化教學中(如文學、時政新聞、演講……)加入應急板塊,如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高校里設置災害應急語言服務內容,在外籍人士眾多的大中城市高校設置日常應急語言服務內容(法律援助、交通事故、醫療等);2. 在專業翻譯學方向框架下,單獨設置一門應急外語服務翻譯課程,根據應急服務內容的特點,進行專題性研究以呈現系統性(如當下的新冠肺炎應急語言服務翻譯課程);3. 根據各高校特色方向課程,單獨設置應急外語服務課程,可設置為全校性公選課或部分專業的特色課,具體內容含志愿服務、應急救災、語言服務、國家安全等主題。
參考文獻:
[1] 文軍. 《教學指南》背景下“翻譯概論”課程設計的思考[J]. 上海翻譯,2021(02):61-64.
[2] 王立非,任杰,孫疆衛,蒙永業. 應急語言服務的概念、研究現狀與機制建設[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01):21-30.
[3] 王銘玉,康喆文. 由語言應急引出的語言服務問題[J].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03):32-39.
[4] 李宇明. 重視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語言應急問題[J]. 語言戰略研究,2020(03):23-30.
[5] 雷文強. 淺談本科法語筆譯課的目標、性質和選材[J]. 法語國家與地區研究,2021(04):40-48.
[6] 劉曉海,田列明. 應急語言服務領域的語言資源建設與應用——以《疫情防控外語通》研發為例[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20(04):17-25.
[7] 徐銚偉,周領順. 2020 翻譯教學、實踐和研究中的“求真”與“務實”——周領順教授訪談錄[J]. 語言教育,2020(03):2-7+13.
[8] 馬明蓉. “賞—譯—評—研”體驗式翻譯教學模式創新——以周領順教授系列翻譯教材為例[J]. 翻譯論壇,2017(04):52-57.
[9] 黃大網,濮陽榮. 基于體裁分析與自主學習理論的MTI翻譯課堂教學模式[J]. 外語與翻譯,2021(01):42-48.
[10] 趙田園,李雯,穆雷. 翻譯碩士“翻譯職業倫理”課程構建研究:基于語言服務市場現狀和MTI教學調研的反思[J]. 外語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國外語教育》),2021,4(01):26-32.
[11] 殷奇. 抗疫應急外語服務的思考與行動[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薦稿人:郭玉梅,天津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