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前華 張其敏 趙寶云 劉樞
[摘 要] 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的核心旨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因此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對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深入分析了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科學、合理的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并在重慶科技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中進行了指導和實踐,以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育人水平,有力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 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指標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踐”(yjg193119)
[作者簡介] 肖前華(1987—),男,重慶人,工學博士,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和非常規油氣田開發等方面的研究;張其敏(1972—),女,重慶人,工學博士,重慶科技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教授,主要從事油氣儲運安全和油氣儲運優化技術研究;趙寶云(1982—),男,山西呂梁人,工學博士,重慶科技學院研究生處副處長,教授,主要從事地下工程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33-0053-04? ? [收稿日期] 2021-03-18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提高人才質量、提升科研水平及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1]。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實現最基本的高質量高等教育。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研究生課程教育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處于核心位置,提高人才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學質量[2]。合理的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衡量課程質量、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現狀
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從不同方面、不同維度不斷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建設。由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相對成熟,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規模近幾年才壯大起來,且一直受到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影響,并未良好地體現其在專業應用上的經驗,與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仍有一定的差距[3]。雖然我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已立足職業背景,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點,鉆研更加貼合實際的培養模式,研究生課程建設也在不斷地完善,但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及實踐類的課程開設不足、課程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較陳舊及工程實踐較少等問題仍然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傾向于學術學位類研究生的培養,因此需要根據學校的工程實際應用背景和地方區域的特殊情況,有針對性地對研究生的課程建設進行改革,而課程建設的改革不僅需要依托于職業背景,而且需要建立合理的、適用性強的課程質量評估體系。
二、課程質量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
課程教學質量評估作為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效果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雖然各高校的研究生課程質量評估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但實際的研究生課程教學方式與本科生差別不大,培養模式也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類似,沒有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色。
(一)指標體系不夠科學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的課程質量評估指標主要包括課程教學的條件及資源、師資隊伍的建設及水平高低、教學的實際現狀與最終效果等方面,雖然評估考慮的范圍較為廣泛,但都是從主觀方面進行的評估,對于學生這個客觀群體沒有實現最直接的反饋和效果。指標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考慮其廣泛性,而且需要考慮其適應能力,課程質量評估立足于改進課程,提高課程質量,課程質量最終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質量上。同時,在現有的評估指標中還存在各評估指標的分配權重不夠合理的問題。課程質量評估最終得到的是數據或者加權平均的分數,因此會存在權重分配過程中的隨意性,沒有真正體現指標的價值,既無法合理正確地評價課程質量,又無法推進課程建設的改革,甚至違背了客觀的規律和原則,導致評估結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降低。同時,在評估時還會出現走過場的情況,使評估指標流于形式,導致課程建設的改革依據可靠性不高,課程建設難以推進。
(二)自評時不夠客觀
課程質量的評價過程主要涉及自評和他評。在實際評價中,自評具有較高的權重,因此在自評時便會出現任課教師對自己的課程評價過高的情況。教師在進行自評時,基本上都側重于自身做得比較好的方面,對于一些會顯露自身瑕疵的內容簡要概述,甚至避而不談,這樣的課程評價缺乏客觀性。提高課程評價的客觀性是推進課程建設改革的關鍵。同時,教師的課程評價主要根據授課學生的成績進行評估。學生的成績包括平時成績、作業成績和考核成績等部分,表面上最終成績綜合了課程和學生表現的各個方面,但其中也存在主觀性。一部分學生平時成績奇高,一部分學生平時成績剛及格,如此大的成績差距不能真正衡量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甚至有些教師給出的平時成績是為了提高最后的綜合成績,沒有真實、客觀地體現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提高,以及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三)缺乏有效的評估反饋機制
根據調研發現,很多高校的課程質量評估主要為教師評估(自評)和上一級的評估(他評)。兩級課程質量評估分離,各行其道,無法形成相互討論的交叉點。評估完成后,評估結果反饋不到位,教師無從得知上一級的評價結果,對評估中發現的問題、改進建議和措施不了解,這就導致了課程建設的滯后性,不能及時解決課程建設上出現的問題,研究生課程建設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如果上級的評價能夠及時地反饋給教師,課程質量就會有提升的空間,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會提高一個層次,由此可見建立有效的評估反饋機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只有發揮出課程質量評估上下反饋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課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