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車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落實,對于初中生的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縱觀目前中學名著閱讀導讀的教學現狀卻不甚理想。將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運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分課堂能夠改善目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是更符合目前我國國情的教學方法,具有普適性和跨學科性。因此本文基于對分課堂,對初中名著閱讀導讀教學展開探究,希望能夠發揮出對分課堂的教學作用,提高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導讀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 初中語文? 名著閱讀? 導讀
一、相關概念
對分課堂是由張學新在2014年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它是將課堂的時間重組,避免老師一言堂、一講到底情況的出現,該模式既保留了老師講授重難點知識的時間,同時也為學生保證了思考的時間,促進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分課堂將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安排,將課堂劃分為知識教授和問題討論兩個環節,讓學生能夠擁有充足的時間,來依據教學任務和實際的學習情況,安排自己的學習內容。在對分課堂中,主要是由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組成。對分課堂的優勢是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課下時間,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掌握老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點,并且為下次的課堂討論準備充足的材料,在討論的環節當中,學生不再無話可說,而是通過準備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主動參與探索。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難度以及閱讀篇幅的大小,來選擇是當堂對分還隔堂對分,在對分課堂中,學生的自我吸收環節,需要加強老師的監督和引導。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學習目標,老師可以將內化吸收環節,再細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梳理、考查和答疑,也就是讓學生要能夠牢記老師的課堂中所講授的知識點,利用生生之間的考查來驗證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老師也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考查,最后,老師要針對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和問題,進行重點的解答。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為了能夠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老師可以依據考查的結果為學生進行打分,并且將其計入到期末總成績中,以此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形成良性競爭,提高學生在課后學習的積極性。
二、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導讀的現狀
1.教學功利性、隨意性、淺顯性
在名著導讀教學中普遍存在功利性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代替學生思考,將初中階段必讀的名著濃縮為專題講解,學生只需要將課堂中的內容背出來就能夠應付考試。同時在名著導學教學中,教學也有隨意性的問題。老師在教學前沒有認真制定教學計劃,沒有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教學全憑老師自己決定,教學的隨意性也導致學生閱讀出現隨意性,老師并不考查學生的閱讀成效,也影響到學生閱讀的興趣。除了功利性和隨意性,名著閱讀導讀教學還有淺顯性。老師在教學時會播放相關視頻來完成名著導讀教學,這樣的教學內容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對名著中的某一個章節來進行概括,學生會在網絡中搜尋概括的答案,應付老師的檢查,有的老師還會讓學生背誦自己的講義,導致教學更加淺顯。
2.閱讀功利化,無計劃性和膚淺化
快餐式的閱讀方式影響到中學生的名著閱讀,中學生更加愿意閱讀娛樂性強的小說、漫畫等,而對于名著,學生一般會采用功利化的閱讀方式,閱讀考試可能會考到的范圍,或者是選取一些覺得有意思的章節來看。學生對于名著的閱讀普遍還存在著無計劃性,由于老師對名著閱讀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上沒有計劃性,僅憑借自己的熱情和興趣隨意地翻看,當失去熱情時,書就被扔到了一邊,很久都不會再去翻一下。名著閱讀的膚淺化,也是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在整體社會心態比較浮躁的背景下,中學生很難靜下心來閱讀名著,學生更愿意去閱讀卡通漫畫,小說之類的書籍,由此就可以看出中學生名著閱讀膚淺化的問題比較嚴重,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會直線下降。
3.中考中名著閱讀的考核情況
對于中考名著閱讀題的分析來看,大部分地區對于名著閱讀的分值比較低,如果不適當的增加考查內容和比重,提高其分值和地位,難以真正的提高名著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試題中,其考查的內容比較淺顯,一般采用的都是文學常識填空的方式來進行考查,學生即便不閱讀名著,也能夠輕松地回答出來。考查的形式過于簡單,一般采用的是填空或者簡答的方式,內容比較陳舊,形式單一,學生能夠輕松地應對,影響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三、在初中名著閱讀導讀教學中引入對分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1.防止老師在課堂上一講到底,平衡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分課堂中,為學生預留出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課下搜集學習資料,查找相關的背景知識,依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搜尋相應的學習資料,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在師生討論老師總結的環節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讓學生能夠做到有話可說。老師要強化榜樣的作用,讓能夠做到自主收集資料并且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作為學習榜樣,讓班級中的其他學生通過學習榜樣,也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主動去搜集資料,參與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方式減少了學生搜集資料的時間,在導讀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一般都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對學生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其中的參與程度比較低,發揮的空間比較小。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大部分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預習和復習習慣,因此老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讓學生有意識的形成良好的預習復習習慣。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通常會用家庭作業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課后的復習,但是其復習的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學生在課后,并沒有借用作業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和評價,學生很容易會偷懶,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問題,久而久之也就影響到其課后學習的有效性。對分模式中學生要將學習的知識自行整理,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交流,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有效的學習,因此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幫助老師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點評的環節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名著閱讀教學的問題是缺乏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實際生活之間的斷層。因此,學生在閱讀名著的過程當中,其情感體驗不夠豐富。但是利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可以在老師總結點評的這一環節當中進行交流和溝通,老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來調整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學生能夠正確認知到名著閱讀的作用和意義,提高其閱讀的積極性。
四、對分課堂模式在初中名著閱讀導讀中的運用策略
1.先教后學
在課堂當中,講授法是知識傳授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夠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傳授大量的知識,教學效率高,系統性強,但是由老師所主導的講授式教學方法,缺乏足夠的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足,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中,課堂參與程度不高。在閱讀一篇名著時,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能夠理解其字面的意思,但是僅僅理解字面意思是無法滿足閱讀名著的要求的,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老師在課堂上,除了要講授理論知識點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就需要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和學生思考的問題之間要相互結合,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點,必須是學生所缺乏的問題,或者是學生在下一步學習探索時所需要用到的知識。這些知識不需要學生去思考,只需要了解和運用即可,對于這些知識內容,老師要直接清晰地教授給學生,讓學生理解并且掌握,當學生在獨立閱讀時,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深入地理解文章。
2.設置導讀問題
導讀問題是學生閱讀的起點,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因此導讀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要能夠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完成閱讀名著的任務。導讀問題應該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線問題,在初中的名著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用問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傳統的導讀問題中,老師所提的問題過多,提問的頻率過高,但是其中所蘊含的信息量卻不大,因此無法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導致授課的過程變得更加煩瑣。因此,老師所設置的問題要專而精,要能夠引發學生對于名著的思考。對分課堂倡導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將主問題設置為教學問題,并且放在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老師要設置一個具體的指向性明確的問題作為導向問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名著閱讀。
3.布置課后作業
對于名著閱讀,一般缺乏有效的閱讀監督,通常老師只是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摘抄好詞好句,這并不能夠考查學生對于名著的理解情況。對分課堂中,主要以讀筆記為主要的形式,關注日常教學內容,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反映出來,老師能夠根據讀書筆記中的內容,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評和引導。
4.充分的課堂討論
對分課堂中強調的是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課堂的生成。對分課堂中的討論主要分為當堂討論和課堂討論,當堂討論適用于不需要查閱資料,同時思維深度不高的問題,而隔堂討論則需要學生查閱資料,深入思考。在布置問題時,要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任務,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充分鍛煉每一位學生,同時老師要發揮出主導的作用,隨時巡查學生的討論情況,糾正討論的錯誤,掌握學生討論的節奏。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養成傾聽和表達的習慣,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樹立起閱讀的自信心。
結束語
將對分課堂運用于初中名著閱讀導讀教學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激發出學生閱讀的興趣,發揮出學生主體閱讀的體驗,提高閱讀思考的能力,加深閱讀教學的深度。老師要重視對分課堂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導讀教學中的應用,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優化和改善,提高初中名著閱讀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瑞豐. 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本文系廣東省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中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202012571。】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新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