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琳琳
摘 要:本文探究哲學與通識教育的內在聯系。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各種知識的壁壘,引導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不但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還具有健全的人格。而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可以提供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還能培養學生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方式。它使學生認識到,作為人不應僅僅向外去尋求工作與生活的維度,還要向內去探尋人生意義等生命體驗。
關鍵詞:哲學;通識教育;綜合知識;健全人格;現實生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049 — 03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什么?這是很多年來人們一直關注的核心問題,這不僅關系著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還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素質水平。曾任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只是擁有了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大學最大的失敗。他認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大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更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處理各種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素質。哲學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可以提供世界觀的引導和方法論上的指南,而且可以提供人生觀的引導和價值觀的確認,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返回社會現實的途徑,為大學素質教育提供持久的資源。
專門人才是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的人才類型,他可以使得人才各司其職,從而很好地適應專門的工作需要。但是,隨著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其弊病也暴露的越來越明顯,人變得越來越工具理性,人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工作上的成功。大學不應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塑造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傳播人文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使其具備綜合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活的地方。如果把專業知識當做大學培養人才的唯一目標,那么社會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冷冰冰的現實主義者。早在19世紀初就有人提出,大學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專業教育,而且要盡可能提供一種通識教育。大學在給予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正確的世界觀和生活態度,使學生成為綜合的、全面的人。
通識教育是在教授專業知識之外的一種針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它不教給學生具體的技能,而是提供一種非功利性的知識,旨在幫助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統整和健全人格的培養。〔1〕p97大學的首要目的是培養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特征是什么?它必然包括擁有自由精神、懂得公民責任、具備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擁有豐富的生命體驗。而單純的專業教育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只有借助于通識教育,才能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使其成為具有完整的知識和人格的人。上世紀末哈佛大學曾對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他們列出歷史、藝術等七個領域作為通識教學的內容。我國部分高校也提出類似的教育理念,通過開設哲學社會科學或基礎自然科學等課程,增強學生的博學多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哲學是一種世界觀的學說。它是人們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馬克思曾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必然包含著對自然及社會的關注。一個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會無意識地變為他的精神層面的組成部分,這在將來會成為指導他的思想和行為的觀念。不僅如此,世界觀還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你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意味著你不以觀念優先,那么你可能就會是一個現實優先的觀察者,繼而,無論是世界本身還是自己的人生永遠不是觀念決定的,而是作為一種敞開的狀態向你呈現的。而如果你是一個相信神秘力量決定世界的人,就會產生宿命論的人生觀,對我們來說有價值的東西也許就是崇敬神秘力量了。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會變為我們世界觀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觀都是合理的,因此,這些樸素的世界觀需要哲學的反思和批判,這樣我們才會少受到不合理世界觀的誤導,我們的行為就會較少地遭到挫折和失敗。因此,在哲學課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堂上,教師有必要進行世界觀的引領。
其次,哲學是一種人生觀的引導。人生觀是世界觀的自覺化,是關于生活的意義等問題的回答。當個體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時,他便對之前接受的一切教育進行批判性反思,逐步形成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對個人生命的體悟,從而形成獨特的個性。同世界觀的形成一樣,人們會不自覺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所以需要適當的引導。哲學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的學問”。它教會人們的不是系統化的專業知識,而是關于人的知識。康德在讀了盧梭的書之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不知道人的知識,僅研究自然規律是無用的。可見,你是誰,你喜歡什么,你需要什么,類似的問題是幫助個人發現自我的有效路徑,只有這樣的發現,人們才能反觀自己,從而找到自我實現的生存方式。而哲學是幫助人們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無論是從西方哲學縝密的邏輯中,還是從中國哲學對人生的體悟中,都能幫助人從內部求取人生智慧。
再次,哲學是一種價值觀的建構。后現代哲學已經清楚地向人們揭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性,甚至社會上普遍流傳一種相對主義的價值觀。置身于如此這般的多元化的時代,人們容易陷入信仰的危機。價值觀會影響個人的情感和選擇,它也會對人的行為起到指向作用。只有從哲學的高度去理解,才能對不同的甚至是相對立的價值觀進行分析和整合,追溯不同價值觀的根源,清理他們各自形成的邏輯線索,從而對其進行評價。哲學就是要引導人們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社會以及人生出現的各種問題,幫助人們解答各種困惑,從而在諸多的選項中進行正確選擇,找準人生坐標,獲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最后,哲學的思維是反思、批判的思維。思維可以分為表象思維、知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表象思維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對具體感性材料的思維;知性思維主要體現在科學研究中,追求的是形式邏輯的不矛盾性;理性思維主要表現在哲學中,矛盾是事物的本質,正是因為矛盾,事物才向前發展,而哲學的辯證法就體現在用概念的辯證運動去解釋事物自身的運動。因此,必須提升思維的高度,才能把握世界的真正本質。哲學教育可以訓練人的思維,它通過概念的自身演變來幫助人們認識對象,只有弄清概念的演進,世界才會以真實的面貌呈現在人的面前。所以,哲學反思性、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必不可少,只有經過反思和批判,才能保持冷靜而清醒的頭腦去切中事物本身,只有經過反思和批判,才能真正實現創新。
通識教育意在使學生在接受專門知識的同時,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理解和把握,從而促進其全面素質的提升。與此同時,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給予適當引導,從而幫助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積極地塑造人格,以便更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而哲學教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目標上都與通識教育相吻合。
首先,哲學的世界觀可以幫助大學生改變原有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規律的看法和認識,從而深化對客觀世界以及主觀世界的最根本問題的看法。黑格爾曾說,哲學是“廝殺的戰場”,哲學作為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越是發展到最后,越在理論上表現為一種自覺性。因此,也可以說,在當代,我們的思想是最切近現實的。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為我們提供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破除了我們關于世界的各種神秘力量的假想及天真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給我們展現出一幅建立在經濟關系基礎上的歷史圖景,讓我們看到我們的世界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2〕p20,而非某個偉大心靈的結果。而辯證法就是“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 〔3〕p22,它教給人們的是反思的、批判的思維方式。但是,世界觀的改變絕不是記住某些現成的條文就能進行了的,而是要形成人們的理論自覺。對大學生世界觀的改造,是一個艱難的工作,要使得世界觀深入到他們的精神深處并表現在行為中。
其次,哲學作為“思想的前提批判”可以幫助大學生打破知識的門類界限。哲學和科學不同,每一具體科學都有其特定研究對象。而哲學沒有特定對象,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說,哲學探究的是事物的一般原因和原理,它以批判和反思為本質特征,哲學反思科學的思想前提。具體來講,科學形成各領域的具體知識,而哲學是對這些知識以及形成知識的前提、方法和價值進行審視。但是,眾所周知,現階段高校學科門類的分化非常嚴重,無論從專業設置上還是課程安排上都能說明高校培養人才的唯一目標就是專門人才。提供哲學等學科的通識教育,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形成對本學科的前提與界限的思考習慣,同時賦予學生對知識基礎的綜合把握。對終極性問題的尋求一直是人類向自己發問的主題,而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不能給人以回答,當科學試圖去解決宏大的自然問題或對世界整體進行總體把握時,就需要哲學的指導。在通識教育的道路上,哲學可以提供方向上的引導,使得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夠更好地融通。
再次,哲學可以訓練人的理性思維能力。高校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就是把教學目標從獲得了什么知識轉變為取得了什么能力、素質以及技能,這說明全社會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如果只是教給學生一堆死知識,而沒有教會學生如何靈活運用,那么他們也不會解決具體問題,因此,思維方式尤為重要。高校應該是過程導向,教師應講清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聯,這樣學生才能在一個高的層面上把握所學知識,將來才會解決具體問題,所以理論思維能力最重要,而訓練理論思維方式最好不過哲學。恩格斯曾經說,如果沒有理論思維,那么兩件最自然的事情之間的聯系也弄不清楚。哲學(philosophy)在希臘語中的原意為愛智慧,哲學作為反思的學問,其最根本的意義就是教會人們如何思考。正如蘇格拉底曾經所說,未經反思的生活不值得過。現代社會要求知識和思想必須相互支持,否則知識就是死的。曾經擔任過斯坦福大學校長的史德齡認為,大學的真正職能是教會學生對現存真理進行反思,以培養學生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事實表明,長期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后果是人們僵死、片面的思維方式和認識習慣,導致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難以激發出來,不能適應多變、復雜的客觀環境。而要進行批判和反思,就需要哲學。哲學的訓練是概念的訓練,概念是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通過對概念之間關系的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事物之間的關系,從而使我們在更高的層面上思考世界。
最后,哲學可以幫助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認,從而確立其德性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是社會的迫切需要。近些年來,中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一種價值多元的觀念,相對主義價值觀和世俗化的價值觀被普遍宣傳。我們處在一個世俗價值占有較高地位的信仰危機的時代,人們唯一追求的就是物質利益。而青年學生缺乏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他們不能正確地選擇價值觀念,不能恰當地追問人生的意義等問題。現在的學生經常強調所謂的“自我價值”,但這個“自我價值”如何實現?馬克思講到,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4〕p56。不能抽象地講人,這個“自我”應該從社會的現實活動來定義,也就是具備一定的能力進行對象性活動的人,是能夠進行價值創造的人。從自由的角度來理解,就是他不應該單純地被認為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隨意的自我,而是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具有意志自由的自我。這樣看來,“活出自我”就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就不僅是遵循個人意愿,而是包含著對象性的活動、價值創造的活動于其中。因此,對青年學生進行哲學的價值觀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價值觀教育是現時代高等教育中尤為迫切的問題。
價值觀與人生觀的聯系非常緊密。現代社會同樣處于一種意義的缺失境地,人們更多地關心自己的工作狀況和生活層次等外在的事物,很少反觀內心。相反,人生觀是一個人精神結構中非常重要的層面。它不僅包含著如何處理好人和世界、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它還包含著個人生命體驗等關于自我的研究。好的人生觀可以幫助個人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促使一個人清醒過來。維特根斯坦在《游戲規則》中講到,科學是重新使人入睡的途徑。科學教給人的是整齊劃一,人們研究關于機械自然的確定知識,而哲學提供實現人的解放的途徑,使人清醒,哲學促使人把思考的方向轉向內心,向內探求以反觀自我,發現自我。哲學可以幫助人們暫時從被技術和知識支配的冰冷的世界中解脫出來,探究諸如德性、良知、使命、意義等人生問題,從而使得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并達到和自己和解的良好結局。
從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到思維方式的訓練,哲學教育要培養的人才是既具有綜合的知識,又具有健全的人格,既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的人。由于大學生的三觀都已經初步形成,思維方式也有固定化的傾向,因此,高等教育中哲學對三觀和思維方式的改革就顯得尤為艱難。但正因為這項事業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從高校的政策制定、課程的內容改革以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上都要做出改變。哲學課程,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不能停留于抽象的理論層面,更要面向現實生活。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培養出與時代發展相契合并能夠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的具有獨特個性的綜合性人才。
〔1〕徐琴.哲學在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教學與研究,2014,(10).
〔2〕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