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模態教學模式是以多模態語言分析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注重多重感官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構建多模態教學模式,是信息時代英語教學的必然改革趨勢。本文筆者將以多模態理論為基礎,闡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構建多模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同時對如何在多模態理論基礎上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信息時代;多模態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俞秀紅(1973-),女,漢族,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2019年度課題(高教)“多模態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自信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CGZ19-127);福州大學2019年一流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與評價模式的構建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DJG2019002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校英語教學實踐也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提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年版)指出,“大學外語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2018年正式發布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是面向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標準,對聽、說、讀、寫、譯、語言知識和策略等方面都有細致的描述和詳細要求,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對英語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
二、多模態理論
多模態(Multimodality),意為多個模態的結合,指“把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 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多模態理論開始于二十世紀末期,之后便迅速發展,也越來越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多模態教學模式是以多模態話語分析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斯坦(Stein)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多模態教學,認為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交際活動都是運用了兩種及以上的符號或模態來呈現。 “多模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 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借助于多媒體環境,將文本語言模態與聲音模態、圖像模態等非語言模態多種模態共同運用,充分利用多種不同的模態來獲取和傳遞教學信息及內容,促使學生的聽覺、觸覺、視覺等多種感官都協同運作并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激發學習興趣。多模態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注重課堂教學的創新性、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性,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多模態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和電腦、手機的廣泛應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信息時代人才培養的需求。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從網絡上獲得各種學習信息,比如課文中的生詞解釋、課文翻譯甚至是練習答案等。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看手機而不聽教師講課的現象屢見不鮮。新的時代背景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認識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并掌握一定的現代課堂教學設計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采用適合信息時代要求的線上線下多模態混合式教學模式。
信息時代各種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教學技術的支撐使教學信息和內容的發布與獲取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已不再是師生交流的唯一方式,音視頻、網絡資源、師生的身體語言等也是教學的重要建構資源,在教學內容、教學信息、教學任務和語言傳遞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的以語言為中心的識讀方式,逐漸被以更多符號系統組成的多元識讀方式所替代。因此,我們必須確定多元化的識讀意識,開展多元化識讀能力訓練與培養,提升學生多元化識讀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學領域的多模態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傳統的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型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新型的以多種模態復合互動而構建的立體式多模態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資源的多模態化、教學方式的多模態化以及教學評價的多模態化,從而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及學習范圍和學習深度,促進師生之間動態和即時的信息交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和能力。
多模態教學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多模態教學,可以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多感官協同運作,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多模態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方式,包含了音頻、視頻、書面、圖片等立體資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多模態教學,通過網絡和各種多媒體平臺,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過程中的英語語料、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料,通過多種模態來模擬真實的語言學習語境,為學生提供多模態交際的語言環境和學習條件。多種模態的學習資料包括音視頻資料、圖形圖像和不同色彩顏色的資料。甚至散發出不同氣味的學習資料等,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學英語的教學中,為英語課堂注入新活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展。
四、多模態理論視角下構建創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多模態教學必須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來得以最終實現。在多模態教學背景下,教師不再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而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督促者;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教育,整個教學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要以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為目的,創新英語教學方式。
多模態教學模式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教師要積極主動地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學習和利用各種多媒體平臺和設備,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將多媒體資源引入教學,通過多模態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利用多模態方式選擇、組合教學環節,利用語音以及視頻等資源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接觸更加豐富的多模態資源,組合構建多模態環境,為學生提供多模態感知、認知方式,使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和好奇感,進而全面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多模態教學模式要求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進行適當、合理的融合,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種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網絡資源,積極創建多元、多模態的教學與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資源,學生不再消極被動學習,而是轉為積極主動學習。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鼓勵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建設和使用微課、慕課,利用網上的優質教育資源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廣度、深度,實施基于英語課堂和在線網上課程的翻轉課堂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課程等混合式教學模式, 同時引進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的Unipus網絡教學平臺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詞達人”自主學習平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夠在多媒體、多模態、多環境下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材料和方法,促使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多模態教學在搭建多種模態的語言學習環境的同時,也依賴于教師對教學反饋信息的整合與分析,并依此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在多模態教學模式下,教師利用互聯網信息手段,可以搜集或自行制作相關教學內容的微視頻教學素材,學生可在相關平臺下載和分享,增加師生、生生之間的語言表達交流機會。這種學習交流也可以不僅僅局限于班級內部,還可以擴大到與其他英語專家、學者以及愛好者進行溝通交流,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習渠道和途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留言與反饋,隨時查看和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面臨的相關問題,并加以必要的指點,從而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
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教學評價方式的變化,教學模式的多模態化必然會帶來教學評價的多模態。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基本采用終結性評價,以試卷考試的形式來評定學生的成績,進而對教學成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使得教師成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主體,而且這種終結性評價過于注重語言知識和內容的記憶和卷面分數,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而多模態教學評價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資源,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及評價標準上都體現了多元化、動態化,把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與最后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綜合地考核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多模態的教學評價模式始終貫穿于整個英語教學過程,根據英語教學不同階段的特點,合理使用多種模態相結合的評價手段,并且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以及評價形式上也需實現多模態化,這樣才能提升評價信度。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應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繼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課堂教學早已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簡單時代。電腦、網絡、PPT 課件、投影儀、教學平臺等的運用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和資源,同時也為學生接受多模態化信息和資料提供物質條件。“互聯網+”深刻影響著教學的方方面面,改變知識的獲得途徑和學習的方式,給高等教育帶來沖擊、挑戰和機遇。在新時期、新文科背景下,將多模態教學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通過構建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Kress,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 Routledge, 1996.
[2]Luis Pérez-González.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Theories, Methods and Issue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3]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教學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4]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1-10.
[5]金艷,何蓮珍.構建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與多樣化測試體系: 依據與思路[J].中國外語,2015(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