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獲得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跨語言的交流溝通能力,但目前的大學英語只是單一地為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而缺失了本土元素,對學生跨文化交流產生了影響。本文主要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的現狀以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呼吁高校重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宣傳與推廣民族文化,使學生能夠掌握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必要性
【作者簡介】蘭英,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從來不是獨立的,所以在學習語言時一定要伴隨著文化的學習。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已經成為師生的共識,人們在跨文化的學習與實踐中已經意識到了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系。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能夠在生活與工作中熟練地運用英語語言。但在英語的學習中,主要是學習西方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很少有涉及中國文化的知識,這就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甚至是部分教師在使用英語介紹本國的文化與習俗時,產生了表述不清的尷尬現象,導致學生無法使用英語來準確地敘述中國的文化與歷史。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十分必要。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確實的現狀
語言學家Harmer提出:“如果英語教學中希望學生學到的語言是在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能夠使用的語言,那么在教材的編寫中接受語言的技能的培養也應像在生活中那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首先,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缺失十分嚴重,現在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以英美國家為背景,主要介紹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的文化與社會,很少有涉及中國文化的知識,學生無法從教材中感受到中國的文化,也無法學習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的方式方法。其次,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與大學英語的教學要求中都沒有提出使用英語介紹本國語言的要求,這就導致高校都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進行授課,教學體系中都沒有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內容,因此學校的考試中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在國家的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也只是考查學生的聽力、詞匯語法與寫作,而忽略了中國文化的考查內容。最后,大學的英語教師與學生缺乏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沒有充分地意識到在大學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教師在教學中主要為學生介紹西方的民族文化,很少有涉及中國文化的知識以及對應的英文表達方式。這種教學現狀導致學生在跨文化交流時經常會出現“失語”的尷尬現象。
二、大學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1.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語言學家Sapir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無法脫離文化單獨存在。”文化是社會遺留下來的習慣與信仰的結合,這能夠決定我們的生活,缺少文化的語言與缺少語言的文化都不完整。文化教學經常會被誤認為是西方文化的輸入,大學英語教授的知識也大多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書中幾乎是零輸入,很少有涉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所以,為了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大學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2.中國文化的重要性。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文化也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成為一種國際化的文化。很多的外國人與國家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漢語的學習也成為一種時尚與浪潮。在這種背景下,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夠更加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開展,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必備的能力之一。王宗炎教授曾提出:跨文化交流是雙方文化的交流,不能只向其中一方面學習。要想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學生對所學習的語言與母語都要有深刻的理解與掌握,不會使用外語來表達本國的文化,或者不了解外語的文化,在交流中就會產生障礙。有著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語言學習者,會更加容易獲得外語的交際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少有人深層次地理解了跨文化交流,當前對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只是片面地認為學生能夠使用外語進行交流即可,掌握了英語知識以及西方文化就可以進行跨文化交流,忽略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相互滲透,最終導致學生無法具備完整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策略
1.深化教師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地引入西方文化,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崇洋媚外的錯誤心理,對于一些國外的文化例如電影、服飾、食物贊譽有加,中國文化不斷地被壓榨,很多學生對一些西方的文化知識了如指掌,但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例如,很多的學生都知道西方的萬圣節用英語來表示是“Halloween”,但很少有學生知道中國的端午節用英文來表示是“Dargon Boat Festival”。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十分重要。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夠改變大學英語教學中過于強調西方文化這知識輸入的現狀。
2.提高教師的母語文化素質。當前,很多的大學英語教師過于安于現狀,不會主動地去接觸中國文化、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教師在課程中往往不會主動地滲透中國文化,他們也不是十分清楚中國文化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從事語言研究的人員不要將自己束縛在外語的狹小圈子里,任何一門語言的研究者都要具備良好的國學文化基礎。對于從事英語語言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來說,擁有扎實豐富的英語知識與國學底蘊非常有必要,這樣才能在教學中自由地進行語言的切換,兩種語言的使用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從而實現高質量的大學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本國文化修養,在英語課堂中為學生傳授一些使用英語來表達與翻譯中國文化的方法。
3.調整當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進大學英語學習中。當前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幾乎都是全英文的外國文章,很少有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與擴充中國文化的文章,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將中國文化相關的詞匯以及句子進行翻譯與表達,在練習翻譯時應選擇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聽力練習中也要滲透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內容。在課下為學生推薦中國作家的文學作家的英語作品,作為課外閱讀的材料,例如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云》,可以通過多種有效的練習方式促進學生了解與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
4.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滲透中國文化。大學英語課堂要注重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學不同的內容時可將英語文化與國外文化相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注重英語知識的教學,又要在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以達到中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讓學生掌握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實現英語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滲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稱呼方面。由于受到中文思維的影響,學生在實際英語交流的過程中會出現多方面的問題,稱呼是首要的問題。例如,在向別人道歉時,會說“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這一句道歉語中,comrade是指被道歉的人,由于中文思維的影響,導致學生常常會使用comrade這一稱呼,實際上這種稱呼如果僅僅適用于道歉,如果直接應用于打招呼,會讓對方感覺莫名其妙。除此之外,在漢語中,我們認為比自己大的男性可以稱為叔叔,比自己大的女性可以稱呼為阿姨等等,實際上,在英語社交的過程中,親屬稱謂使用時較為嚴謹,只有在關系十分密切的過程下,才能夠使用親屬稱謂而不帶姓氏。
(2)感謝與答謝。在使用中文進行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謝謝這一詞語,如果使用了會讓聆聽者感覺存在心理距離。而在英語使用的過程中,thank you這一詞語幾乎可以應用于一切場合。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兄弟抑或姐妹,都需要時刻使用thank you,這是一種禮貌與尊重。
(3)隱私。在中國,初次見面互相溝通的過程中,如果直接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那么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舉動,因為涉及了個人隱私。西方人在隱私方面的保護則要比東方人更加嚴格,可能詢問隱私的問題中國人在感覺尷尬之后依舊會告知對方。但是如果西方人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那么很可能會直接憤然離開,即使雙方已經打下了一些溝通基礎,也會轉移話題。又比如,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你去哪兒?”“干什么去?”,這類話語往往是一種表示關心地詢問,而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需要盡量避免使用這類話語,則會被認為是刺探隱私。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不要局限于西方英語知識的教學,也要滲透進中國文化,讓學生能夠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針對當前大學英語中缺乏中國元素的現狀,教師要加強自己的國學修養,在教學中積極地引入中國的文化,在對比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輸入達到均衡,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夢蝶.輸出驅動理論視域下大學英語融入中國文化促成環節設計研究[J].大學教育,2021(3):161-163,173.
[2]龍星源.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方式探析——評《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J].中國高校科技,2021(Z1):145.
[3]李海靜.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的研究[J].公關世界,2021(2):129-130.
[4]賈莎.文化自信與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1(2):179-180.
[5]李壯桂.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實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1(1):115-118.
[6]靳靜波.跨文化交際視野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20(6):68-71.
[7]黃孜雋.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20(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