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中學”通過發現、觀察與體驗,接觸實際,從而達到目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學習,激發想象力,拓展思維,學習探究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進語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建構知識體系。老師做教練,結合翻轉課堂,可以從“填鴨式”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老師應該把時間花在研究學生、指導學生、檢查學習狀況以及答題上,從而體現“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學生從“做中學”來建構自己的知識。
【關鍵詞】做中學;英語學習;翻轉課堂
【作者簡介】夏芳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老師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做中學”結合翻轉課堂,可以從“填鴨式”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前充分準備,精心預設
1.簡明扼要的學習單有效幫助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任務單的應用,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習單也稱導學單,內容應該包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習步驟、先學什么再學什么、預設易錯點、困惑點,再附加一些與本課時相關的習題,以檢測自主學習效果,后附贈參考答案,學生完成后可自主校對答案,及時了解自己的問題與不足,上課的時候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授8A 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時,學習單上的學習目標為1. To revise vocabulary in the context wildlife and conservation. 2. To skim text for overall meaning and scan for details. 3. To get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Zhalong Nature Reserve. 因此學生是帶著目標學習,帶著問題思考,學習就有了方向,不再盲目。因此學習單應該以簡短的指導性語句和適當的練習題為主要內容。
2.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比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一個小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小的知識點,時間長度大概控制在15分鐘之內,符合初中生的注意力時效。小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留言等多種功能,只要有網絡電子設備,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完成學習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自主寬松愉悅的條件。
教師在課前制作小視頻,首先考慮知識點的問題,這就是對一課時中重難點、易錯點的把握情況。如果這節課時中重難點、易錯點比較多,教師也可以制作多個小視頻來一一解決這些困惑。同時制作過程中也要注重視覺效果,教師可采用“畫外音”的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干擾。想象學生坐在電腦前,把自己也當作學生,就像和學生一起坐在一張桌子前,一起學習,這種換位思考,將同理心運用到視頻制作和設計的過程,相信一定能收獲到比較好的效果。
3.“互聯網+”式的網絡交流平臺有效解決學生的疑難雜癥。學生在觀看完小視頻或完成學習單后,在家可以通過QQ群等網絡交流工具與同學進行互動溝通,了解彼此之間的收獲與疑問,并進行同學間的互助答疑。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通過學習單的反饋提前了解學生的易錯點及困惑,在課堂上給予有針對性的輔導,再加上課堂上的實踐應用及反復操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
二、課中答疑解惑,巧妙生成
1.確定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根據學生觀看視頻后的留言和學習單的反饋,匯總歸納出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一一羅列,在課上引導學生,助力學生一起去追尋問題的答案。如筆者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1 Grammar時,從學習單的練習中發現學生對基數詞到序數詞轉換的學習感到吃力。筆者見狀,鼓勵學生以“work in groups”的方式合作,探索其變化的規律,然后請幾個組的代表來暢言他們所發現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筆者和學生共同編寫口訣:基變序,有規律,后面加上th;一二三,特殊記,結尾字母tdd;八加h,九減e, f要把ve替;遇到“幾十”不要急,變y為ie加th;幾十幾,也好記,只變個位就可以。實踐證明,效果不錯,以前在中考中經常出現的易錯點如第五,第八,第九,第十二等,通過確定問題,自主探究,學生現在都能避免出錯。
2.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課堂45分鐘,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主戰場,也是老師引導學生完善自主學習的主戰場。在語言教學中,我們老師應盡可能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給予學生大膽運用語言的機會。既給到個人施展的空間,又給到同學間相互合作的機會。這也是“做中學”理念在課堂學習中的體現。
如在教授時間話題時,有這么一些句型:What's the time ? ? It's ... ?It's time to go to... ? Yes . Shall we go by ...? ?Great . Lets go .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創設情境,自由發揮和想象。沒過多久,十幾組表情豐富、生動有趣的英語表演便閃亮登場。
表演一:A: What's the time ?
B: It's 8:00.
A: It's time to go to the zoo .
B: Good idea . Shall we go by taxi ?
A: Great . Let's go .
表演二:A: Excuse me , what's the time ?
B: It's 2:00
A: It's time to go to London .
B: Great . Shall we go by plane ?
A: OK. Let's go.
表演三,表演四……
出人意料的是在學生的表演中不僅出現了倫敦(London),美國(America),太空(Space),而且在交通工具中還出現了三輪車,電動車,摩托車,更有甚者還有火箭這些從來沒有學過的新詞。當他們提出這些單詞時,教師更應該趁熱打鐵,將與話題相關的內容及時拓展給學生,力求做到學以致用,生活英語化,英語生活化,讓學生真正成為英語課堂的主人。
3.人際協作,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在設計活動中應該充分利用人際協作,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達到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提高。
如在上8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 Speak up: Please don't take photos.要求學生仿照書上例句,給出對話。要求對話中運用標識如 No smoking,No parking, No cycling, No swimming, No littering and so on. 對話如:S1: Look at the ...S2: Wow!It's excellent! Let me...S1: Please don't ...S2: Why not? S1: Look at the sign. It says...We shouldnt ...S2: Sorry, I didn't notice that sign just now. ...學生對這些生活中的標識語饒有興趣,于是他們三三兩兩協作,積極在小組中貢獻自己的生活經驗與認知。他們有些對“No parking”比較了解,有些對“No smoking”侃侃而談。大家你說我聽,取長補短,齊頭并進,都在為小組協作做貢獻,學習氛圍寬松愉悅,幾分鐘后,各小組都能出色地給出相應的對話。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給予時間、空間并提供人際協作,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
三、課后吸收內化,促進反思
每一節課,都可以從課堂中去尋找可提升的東西。對于教師而言,反觀課堂,反思課堂,是課后的工作,但卻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反思課堂,還是要以學生起點為基點,從學生的課堂反饋來反觀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對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提出新的思考。這也是將教學重新回歸到學生這一原點上,并以優化教學,發展學生為最終目的。
學習英語,中國學生學習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如果教師只注意語法片段的講解,為學習語言而學習,不用語言做事(doing by language),不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久而久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失去表現欲望。“做中學”是一種強調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態度等的科學教育模式,是面向全體學生、科學探究、以人為本、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根本點的教育理念,對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及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做中學”是兒童本能欲望的表現,是兒童真正的興趣所在。任何書本都不能替代人的直接經驗,教育應真正關心學生的活動,怎樣為學生提供一個“做中學”的環境,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使學生個人經驗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新形勢下,教師必須關注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