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促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雙向交流,本文結合《詩經(jīng)》英文翻譯鑒賞,積極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與中國古代詩歌翻譯賞析的有機融合,以期為發(fā)掘貼合課程實際且兼具育人功能的優(yōu)質(zhì)思政元素提供思路與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詩歌翻譯;翻譯鑒賞
【作者簡介】李慧(1992-),女,回族,新疆人,新疆警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1.新疆警察學院2020年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2021年新疆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JGXWYJG2021B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我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學英語作為語言類公共課程,在融入包含中國文化思政元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優(yōu)勢,但也面臨著問題與挑戰(zhàn)。
一、課程思政簡介
課程思政,即在非思政課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中,融入塑造人格品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育德”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作為各類高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本科階段的通識課程,大學英語有著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先天優(yōu)勢及現(xiàn)實需要的迫切性。
1.大學英語是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這就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2.大學英語課程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2000年《光明日報》刊發(fā)的《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一文中,是指我國英語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中國文化的輸出,教學目標長期以提高英語語言知識水平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為主,導致英語學習者缺乏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以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翻譯題為例,每每考試結束,考生們口中“難翻譯”的字詞就會登上各大網(wǎng)絡的熱搜。但仔細閱讀題目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考試中出現(xiàn)的一些翻譯詞匯并不是冷僻字詞或?qū)I(yè)術語,而是我們在母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或非常熟知的有關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這從側(cè)面反映了中國文化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不足與缺失。而課程思政的出現(xiàn)為“中國文化失語癥”提供了一劑良藥,為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注入了“催化劑”。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滲透古詩文翻譯賞析的具體實踐
古詩詞中,多少文人雅客或縱情山水,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或托物言志,表達自己的理想壯志;或征戰(zhàn)邊塞,抒發(fā)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豪情;從飲食起居、鳥獸魚蟲到祭祀信仰、雅趣哲理,從親友故交、才子佳人到手足兄弟、父子君臣,各朝各代人民的生活場景躍然紙上。中國古代詩歌是連接中華兒女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而古詩文的英譯作品則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加入對中國古代詩歌英譯作品的賞析,不僅可以使學生們了解中英文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異同,提升對中英文轉(zhuǎn)換的理解與把握,還可以增強學生們的國學底蘊和文化自信,使他們在領略語言和文化獨特美感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基礎目標下冊》第七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家庭關系”(Family Ties)。教師可以從“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這一切入點出發(fā),在課堂導入部分帶領學生們一同學習《詩經(jīng)》中有關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詩文,同時鑒賞當代翻譯大師許淵沖先生的英譯版本,感受中國古代詩詞中有關“夫妻恩愛、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觀念,了解平安幸福的“小家”同繁榮昌盛的“大家”的緊密關系,進而教育引導學生重視親情,心懷天下,樹立深沉的家國情懷。
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鑒賞許淵沖先生對《詩經(jīng)》中以下三首詩歌的翻譯,沿著顯性的“知識線”和隱性的“思政線”展開課程思政的教學。
1. 弘揚堅貞愛情觀。
原文一:“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 》)
譯文一: Meet or part, live or die; We made oath, you and I. Give me your hand Ill hold; And live with me till old.(Complaint of a Soldier)
翻譯鑒賞:《擊鼓》是一首典型的戰(zhàn)爭詩,作者自述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被迫遠戍陳宋,長期在外的作者思歸卻不能回,內(nèi)心充滿了苦悶與凄怨,而當想起與妻子分別時許下的相伴到老的誓言,更是心痛于許諾的難以兌現(xiàn)。“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詩文傳誦至今,成為中國傳統(tǒng)愛情觀念中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即忠貞堅定、生死不渝。許淵沖先生對這句詩的譯文使用了很多重讀單音節(jié)實義詞,而重讀音節(jié)的單詞之間又用“or”或“and”這樣短促的非重讀功能詞連接,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也使感情的表達達到了同中文類似的強烈效果。另外這句詩還采用了雙行押韻和行內(nèi)韻,朗朗上口,易于傳唱,讀來緩慢深沉,如同詩人發(fā)出的一聲長嘆,營造了悲傷哀痛的氛圍。
2. 傳承中國孝文化
原文二:“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小旻之什·蓼莪》)
譯文二:“Long and large grows sweet grass, Not wild weed of no worth. My parents died, alas! With toil they gave me birth...My father gave me birth; By mother I was fed. They cherished me with mirth, And by them I was bred. They looked after me. And bore me out and in. Boundless as sky should be; The kindness of our kin. The southern mountain's high; The wind soughs without cheer. Happy are those near by; Alone I'm sad and drear. The southern mountain's cold; The wind blows a strong blast. Happy are young and old; My grief foreer will last.”(The Parents' Death)
翻譯鑒賞:“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人生最大的遺憾、痛苦莫過于“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作者在《蓼莪》中正是抒發(fā)了這樣的沉痛悲愴和未能為父母盡孝的遺憾,這首詩也被譽為“千古孝思絕作”。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很好地還原了詩中“賦”“比”“興”的修辭,開篇以“sweet grass”“wild weed of no worth”“shorter weed on earth”比興,感嘆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勞苦,繼而鋪陳直敘,接連使用“gave me birth”“was fed”“cherished me”“ with mirth”“was bred.”“l(fā)ooked after”“bore”與中文的“生、鞠、撫、畜、長、育,顧、復,腹”對應,不停地追憶父母的點滴付出,情真意切,從側(cè)面反映出父母的恩情大于天,讓人無以為報,表達了詩人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譯文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的交替使用也讓句式整散結合,富有變化。篇末反復使用“southern mountain”比興,寓情于景,用 “high”“cold”“sough”“blow”烘托出詩人悲涼的處境和心境,讓人讀之傷心,聞之落淚。此外,中文詩句使用了大量的疊詞,例如“哀哀”“烈烈”“發(fā)發(fā)”“律律” “弗弗”,強化了詩人哀痛的情感,讀來如泣如訴。英譯詩句為達到類似的效果,則通篇使用了隔行交錯押韻,回環(huán)往復,吞吐之間隱約給人一種嗚咽悲愴之感,可謂音、形、意、美皆備。
3. 共建大小家,共育新風尚。
原文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鹿鳴之什·常棣》)
譯文三:“When a man is in need,Like wagtails flying high
To help him brothers speed,While good friends only sigh.Brothers quarrel within;They fight the foe outside. Good friends are not akin;They only stand aside...And with brothers your life;Has longer, deeper roots.Delight your family;Your wife and children dear.If father you can see, Happiness will be near.”(Brotherhood)
翻譯鑒賞:《常棣》是一首歌頌兄弟親情的千古名篇,以“常棣”和“脊令”比喻兄弟,通過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描寫了無論在何種艱難困苦的處境之下,手足都能夠不離不棄、患難與共、鼎力相助的感人故事。同時也告誡人們,切不可因為利益而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唯有“兄弟和”才能“家室安”“妻帑樂”。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在選詞用字上非常考究,通過急難之時兄弟的“speed”與良朋的“sigh”作對比;遇到外侵欺凌時,兄弟的“fight outside”與他人的“stand aside”作對比。在準確表達詩句意思的同時,還能夠很好地押韻并還原原文對比的修辭手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要銘記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家庭美德,這是我們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四、結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古詩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凝聚了中國古人的高度智慧,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chǎn),它是語言的藝術,也是一部民族的百科全書。我們要善于從中國古代詩歌中汲取養(yǎng)分,有鑒別、有揚棄地選取貼合課程內(nèi)容、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思政素材,將其與翻譯鑒賞相結合,融入課堂,從而使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以及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多重作用,更好地發(fā)揮其人文價值及育人功能,在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方面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淵沖.許譯中國經(jīng)典詩文集:詩經(jīng)(漢英對照)[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