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與專業課程相融合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關鍵舉措,也是高校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大學生的有效途徑。本文以英語專業學科基礎課程《綜合英語》為例,在對其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點進行挖掘的基礎上,探索如何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價值,對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起到滲透和引導作用。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思政;現代大學英語精讀
【作者簡介】黃滟(1986-),女,碩士,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外語系專任教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綜合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編號:KCSZ202006)。
一、前言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除思想政治理論課外,其他各門課都要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形同協同效應。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把課程思政從工作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從部分地區、高校的探索轉化為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要求覆蓋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因此,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必須體現每一門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綜合英語》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其傳統的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忽略了德育功能和情感目標,也沒有體現思政價值在課程中的滲透,與當前的育人要求不符。因此,需要通過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提升符合新時代要求的英語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綜合英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滲透的優勢
首先,《綜合英語》課程,亦被稱為《基礎英語》,是筆者所在學校為英語專業學生在低年級階段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作為一門綜合型課程,本課程以精讀為核心,在傳授系統的基礎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基礎上,整合了聽、說、讀、寫、譯五大語言必備技能的教學和訓練。本課程持續兩個學年,每學期總課時為96個學時,每周6個學時,每周教學3次,是英語專業教學時間最長、教學課時最多和教學密度最大的課程。鑒于以上特征,《綜合英語》課程可謂與英語專業學生關系最密切的課程。大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訓練語言技能的同時,本課程的教學融入引領學生價值觀念的思政教育因素,將思政理念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以此發揮《綜合英語》課程潛在的價值導向作用。
其次,筆者所在學校的《綜合英語》課程使用的教材是楊立民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本教材收錄的精讀課文范圍覆蓋了國外的文化、社會、歷史、政治和經濟等人文知識。每個單元的選題結合新世紀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和當今社會熱點,不僅使學生學到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能激發他們的心智,開闊他們的視野,且容易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系列教材十分重視文章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兩者都能從思想上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了解西方文化和人文價值的過程中,通過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引進,學習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去其糟粕,能夠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既能使學生做到文化自信,也能強化對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提升其愛國情懷。
最后,本課程的中心教學任務是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包括理解能力、賞析能力、應用能力),為生動、有效地完成這一中心任務,課堂上會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同時,兼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如提出有助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以及進行同伴反饋等。此外,任課教師還適時在課文教學過程中穿插背景知識、文化知識,以及時事政經新聞和知識,由此設置課堂或課后任務,鼓勵和培養學生拓展、聯想、收集課外知識和關注時事生活的能力。在設置相關任務時,教師可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思政內容進行思考或實踐。
綜上所述,《綜合英語》課程作為一門“隱性思政”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借助中西文化和價值觀的傳輸和轉換進行課程思政理念的滲透,具有很強的思政價值熏陶優勢。
三、《綜合英語》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學融入點
從教學內容來看,本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首要任務是專業課老師要以教材為基礎,充分發掘并梳理出單元教學的思政元素,確定思政教育切入點。接下來本文以《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第二冊為例,結合教材和課程思政,就課文可發掘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舉例,并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課堂或課后教學活動,在傳授語言知識點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所選單元題材或主題見下表:
第一單元課文“ Another School Year — What For?”以一個大學教授的視角闡述了他對大學教育目的的理解,提出大學教育不應只為學生提供謀生技能,還應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進行本單元學習時,課前導入環節可以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上大學的目的以及他們所知道的上大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可以融入新時代大學生的目的觀,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大學目標。課文還提到了文學知識和歷史知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課文精講后,任課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和普及中國優秀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歷史知識、傳統文化、優秀文學作品對大學生起到什么作用。學完本課后,學生能夠理解大學既有傳授必備的工作技能功能,也有教書育人,特別是培養具備歷史素養、文化素養、人文素養的文明大學生的功能,能夠體會人文素養對自己的大學生涯和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二單元課文“Say Yes”講述了一對夫婦就白人和黑人能否結婚這一話題展開爭論的故事,從而引出文章主旨——美國長期以來存在的種族主義問題。雖然自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以來,美國的種族關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直到現在,種族主義并沒有消失。教學中,任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探究美國種族主義問題的歷史和根源,通過回顧相關歷史事件以及結合時事新聞,學生能夠對種族歧視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并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了解了種族歧視引發的種族矛盾、社會矛盾、家庭矛盾之后,激發他們更加珍惜我國56個民族團結一心、和睦相處的大好局面。學習本課后,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的真諦,還能牢記民族的團結和穩定對祖國的和平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思想和情感上增強政治認同和民族自信。
第四單元課文“The Man in the Water”是一篇評論文章,評論了美國歷史上一場罕見的空難中一位平民英雄及其壯舉——同為落水乘客的“水中人”勇于犧牲自我,將生還的機會留給了其他乘客,作者抒發了對善良人性的贊嘆。課文講解之后,任課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思索生命的意義,在課上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發言。根據課文的英雄主題,任課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去獲取信息,收集我國從古至今,各類無名英雄。然后進行小組展示活動,讓學生探討英雄的本質,感受或為國、或為民、或為身邊人、或為小家的奉獻付出精神。學習本課后,學生能夠體會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需要推崇英雄精神,在關鍵時刻,任何人都能成為英雄且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第六單元課文“Wisdom of Bear Wood”談的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友誼。文章展現了一個十多歲的美國小男孩和一位年紀老邁的英國老奶奶之間的珍貴的友誼。學生學完這篇文章后,會被這份沒有年齡、性別、國籍之分的真摯友誼所觸動。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圍繞“友誼”這個主題讓學生思考友誼的真諦和內涵、討論友情的重要性等。接下來可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面的“友善”方面,倡導人與人友善共處,進一步讓學生討論如何友善對待家人、友善對待同學等,借此對學生進行友善價值觀的滲透,得出自己對友善價值觀的理解。除此之外,這篇文章里還描寫了美麗的自然風光,任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者視頻方式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秀美,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美麗風光的情感。
第十五單元課文“Obama's Victory Speech”是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2008年競選總統的勝利演說。內容的升華在演說的倒數第二段:“This is our time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這是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人民重新就業,為我們的后代敞開機會的大門;恢復繁榮發展,推進和平事業;讓“美國夢”重新煥發光芒,再次證明這樣一個基本的真理:我們是一家人。)毫無疑問,任課教師可以設置活動來讓學生對美國夢和中國夢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了解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內容、實質,以及對比了它們的不同之后,會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能為實現中國夢作出哪些力所能及的貢獻。除了進行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對比,還可以就中國和美國各自的制度優勢讓學生進行討論。
四、《綜合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綜合英語》課程常規的教學目標體現在提高學生的基礎語言知識和綜合語言技能,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英語邏輯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并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考評方式側重于語言方面的考核,學生的期評成績主要由期末考試成績和訓練語言技能的平時分數組成。把專業課程和思政教育內容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滲透課程思政理念,本課程期望達到以下思政教學目標:
1.能夠充分挖掘《綜合英語》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提升課程的德育功能,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2.能夠發揮《綜合英語》課程的價值導向作用,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3.能夠運用課程內在的思政教育元素,對《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對學生的評價模式進行新的探索,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改革。
五、結語
《綜合英語》課程是英語專業學生的主干課程,其學習精度和強度遠超其他英語課程,有著滲透課程思政理念的優勢和可行性。任課教師應基于教材,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各類思政教育元素,將英語專業課程的語言、文化知識與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設定教學思政目標,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發揮《綜合英語》課程的潛在價值導向作用。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使課程取得潛移默化的立德樹人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鄧曉琦,姚小飛.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探索和實踐——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1(6):141.
[2]李曉梅.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以《現代大學英語》教材為例[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98-101.
[3]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2[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楊立民.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第二版)2教師用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