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穎
作為一名教師,我和大部分老師一樣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但是,由于學生自身條件差異不同而導致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面也參差不齊,于是就莫名地戴上了“優等生”“學困生”的帽子。誰也不愿意將自己列入“學困生”的行列。長期以來,“學困生”也一直困擾著各位老師。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開展,新的教學理念逐步走進課堂,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作為教師,更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努力幫助“學困生”揚起自信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
一、“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據調查顯示,學生中智力超常和弱智的都比較少,因此,“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并不只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社會、家庭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社會因素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最大空間和最重要的環境,我們都知道“環境影響人”的道理,惡劣的環境激發人的斗志,和諧的環境修養人的身心。但當今社會的環境是相當復雜的。如:學生迷戀網吧、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嚴重污染了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降低了學生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學習不刻苦,聽之任之。這種消極文化一旦耳濡目染,很難糾正。
2.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學期檢測后,家長總會向老師詢問近段學習怎么樣,而當老師告訴家長其小孩經常在學校門口小店買零食并讓其配合教育時,家長就會很心疼地說:以前是因為家里太苦吃不起,現在有這個條件給小孩優越的生活,就應盡量滿足他。家長這邊出現了比較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過于嚴厲,唯分是問;另一方面又過分溺愛,導致學生好逸惡勞、不求上進。
3.教師影響
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導致部分學生成為“學困生”,再有少數教師的教學水平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不良習慣(如:話吧、多次隨地吐痰等)導致學生產生厭惡感或分散注意力,從而學習成績下降而成為“學困生”,還有就是老師不恰當的批評導致學生不喜歡聽老師的課等。
4.教材影響
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知識點的跳躍性大、涵蓋范圍大,容易造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點的缺陷,一個小知識點若未及時掌握,積少成多,就會讓學生對此失去興趣,甚至厭惡學習.
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教師及教材編排的影響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因此,要想消除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順利轉化“學困生”,就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二、“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1.從心開始——幫助“學困生”克服心理障礙,去超越自我
“學困生”的共同特點是懦弱、自卑,缺乏自信心和上進的勇氣,將“我不能”、 “我不會”常掛嘴邊,學習上的疑難不敢請教,恐別人譏笑。常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要轉化“學困生”應從心入手,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用關愛點燃希望,用成功喚起自信,善于細察“學困生”之心,創造轉化的契機。
2.呵護激趣——喚起“學困生”求知欲望,去積極向上
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如一名成績差的學生喜歡讀課外書,甚至私下寫小說傳閱。老師了解這個情況之后找到并告訴他:要想成為一名小說家,必須精通歷史、政治、化學、地理等各學科。學生聽了老師的話之后,學習刻苦,成績也就直線向上。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轉化“學困生”的“敲門磚”。
3.授之以“漁”——幫助“學困生”掌握方法,去自我超越
學習方法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古語:“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壓力之下,教師采取的是“填鴨式”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學生都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缺乏主動學習意識,更沒有去主動探討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于是也就產生了一些所謂的“學困生”。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學困生”的帽子只有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將其摘除。
4.關愛學生——幫助“學困生”找到歸屬感,去奮發進取
每天,“學困生”都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校園,可當他面對老師的無視和同學的置之不理時,他們的畏懼感又莫名上升。此時,教師應更加熱情主動地關心和幫助他們,經常與他們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感受到一種歸屬感。要知道最能融洽師生關系的是愛,最能感動心靈的是愛,最能讓人奮發的還是愛,相信“學困生”在教師愛的感染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定能發奮學習。
5.開導勵志——讓“學困生”樹立主動轉困的意識,去開拓創新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會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樣學生就會產生抗挫的主動性,缺點也就不會反反復復。教育是以人為本,人以志為本的工程,要想治本,必須對他們加強勵志教育,勵志教育是我國傳統教育的精華,應作為抓學困生的強項。縱觀古今中外有建樹的人,無不胸懷遠大志向,終身致力于實現既定的人生目標,故能自強不息、建功立業、擔負重任。立了志,才會勤奮,才會追求創新,才會崇尚文明,才不會重蹈覆轍,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以上是我對幫助“學困生”的一些反思和體會,“學困生”轉化應因人而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通向孩子心靈之路的并不是肥沃的田野。”在這片土地上要想獲得豐收,需要辛勤耕作,需要陽光雨露。把握“學困生”的心理特點,用我們的愛心、細心和恒心,這些遲開的“花朵”就一定能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