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嘯塵
摘 要: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需要政府、高職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生態系統。在回顧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相關研究內容的基礎上,基于三螺旋理論分析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內外部動力影響因素。通過研究內外部動力因素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作用,結合當前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提出加強該生態系統動力機制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三螺旋理論;高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5-0129-04
引言
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不斷深化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國務院在2018年9月頒布的《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中指出,我國的創新創業生態依然不夠完善,并要求進一步完善對“互聯網+教育”的高效監管機制,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并明確提出要把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課程納入高校必修課體系,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引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2020年7月,在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20〕26號)中,明確提出支持高校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加強創業實踐的培養;支持大企業與地方政府、高校共建創業孵化園區;支持區域示范基地與高校、企業共建面向特色產業的實訓場景。從國家頒布的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封閉式校園教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除了需要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上加強改革,還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及企業的積極參與。因此,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應該是高校、政府及企業之間不斷進行良性信息傳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擁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
一、“雙創”教育生態系統研究概述
1976年,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克雷明(Cremin)在其代表作《公共教育》中首先提出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提出教育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1]。2005 年,Katherine Dunn提出了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的基本概念,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生態系統展開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基本框架以及所構成的基本生態因子[2]。隨著創業教育研究的深入,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進入21世紀后,以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教育越來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視,在“創業教育”基礎上提出“創新創業教育”,并逐漸成為當前教育實踐的習慣用語。自“創業生態系統”衍生而來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用以研究創新創業教育中各生態子系統之間、內部生態系統與外部生態系統之間所處的狀態、運行的規律以及運轉的效果[3],廣大學者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系統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一)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系統的生態觀研究
目前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主要是從教育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系統運行機制等多方面展開研究。張建江認為,當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存在目標定位模糊、師資設置不合理、資金投入不足、政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并從教師素養、課程建設、體制設置、環境與空間四個方面提出了雙創系統的優化措施[4]。應莉等認為,當前我國高職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已初具雛形,但是系統內各要素之間尚未形成良好循環,需要從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校政企聯動機制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高職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5]。李斐等認為,應從人才培養目標、管理運行機制、課程體系、教學與評估保障等方面統籌構建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6]。
(二)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研究
三螺旋理論最先由美國學者Etzkowitz和Leydesdorff在1995年提出,最初用于探析國家創新戰略中大學、產業和政府之間的最佳形態和結構,認為不同機構都應在系統中扮演多樣角色,并且相互幫助,相互吸取能量,使系統總體螺旋式上升[7]。目前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主要對系統模型構建及其運行機制展開了研究。Arenal et al.利用三螺旋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的現狀和前景,并提出高等院校在該系統中具有與企業和政府同等的重要地位,并分析了知識流和資金流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8]。陳軍、張韻君在三螺旋理論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從內、中、外三個層次構建了多層次的三螺旋模型,并解析了其運行機理[9]。劉佳彤等分析了三螺旋模式下校政企三方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運作模式,認為高校是知識學習平臺的提供者,政府是人才培養的助推劑,而企業為人才提供實踐與發展的機會[10]。
二、三螺旋理論下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生態系統動力機制分析
在三螺旋理論下,教育生態系統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內外部交流,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耦合作用,推動生態系統不斷演化發展。“雙創”教育生態系統內外部的動力因素是促進其不斷持續發展的基礎。
(一)高職院校“雙創”教育生態系統外部動力因素
“雙創”教育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不僅是其生存的基礎,也為其發展和演化提供了外部動力,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國家戰略和技術進步三個方面。
1.社會經濟的發展構成了“雙創”教育的原始驅動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結構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從長期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經濟積極向綠色環保、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近些年,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新型商業模式的推廣均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創新創業的重要成果。因此,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于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人才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人才培養離不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這就使“雙創”教育在高等院校得到不斷推廣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