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瑞竹 陳光莉



摘 要:現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本文以安徽省制造業企業為例,將數字經濟水平細分為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數字產業化水平、產業數字化水平及數字化創新水平四個維度,利用安徽省2014年-2019年市級面板數據,量化分析數字經濟對安徽省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實證結論表明,除數字產業化水平外的其他三種因素均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產生正向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打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人才“結點”,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平臺,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主動性等政策建議,對引導數字經濟時代提升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數字經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前言
以數據信息為依托的數字經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作為國民經濟主體的制造業要想實現轉型發展,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是必然選擇。當前中國正處于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數字經濟是安徽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突破口。為順應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安徽省必須以省內制造業發展現狀為出發點,選擇數字經濟推動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為數字經濟與安徽省制造業的有機融合創造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為帶動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
國內外對數字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現有文獻多集中分析數字經濟對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宏觀影響效應。趙西三(2017)認為,數字經濟通過打破創新鏈瓶頸、提高制造鏈質量、優化供應鏈效率、拓展服務鏈空間,助推中國制造實現變道超車。張于喆(2018)認為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驅動我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劉淑春(2019)表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必須聚焦破解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王娟(2019)從要素配置變革的演化差異和產業升級驅動演化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演變三個層面探討了數字經濟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系及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葛和平、吳福象(2021)探討了數字經濟直接以及通過經濟效率提升、經濟結構優化等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制,并進行實證檢驗。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與總結,發現現有研究多定性分析數字經濟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關于數字經濟對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實證分析部分明顯缺少,從省份、市級層面對數字經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更為匱乏。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數字經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基礎上,利用安徽省2014年-2019年市級面板數據量化分析數字經濟對安徽省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
二、數字經濟推動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機理
1.數字經濟能夠推動供應鏈效率優化
(1)在生產環節實現降本增效
企業在生產環節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實現全方位智能實時監控,及時發現生產制造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升制造工序與制造環節的效率,保障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效率。此外,數字技術可以通過收集、分析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數據,使生產制造流程工序得到進一步地改進。
(2)在流通環節確保供需高效連接
流通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是商品流通的渠道。數字經濟時代以數字化信息作為流通媒介,實現了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的有機整合,提高了供應鏈上生產與交換環節的效率,極大地縮短了流通渠道的長度結構,為制造業企業提供了成本低、速度快、覆蓋廣的流通渠道,幫助企業快速建立線上銷售渠道,充分展示產品特性,塑造企業品牌。在減少產品流通環節的過程中實現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以較低成本實現供應鏈的高效化。
2.數字經濟能夠促進制造業價值鏈的全面升級
(1)推動工藝流程升級
隨著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建設的逐漸完善,制造業企業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可以使生產工藝流程得以提升,資源配置得以優化。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的生產模式,推動企業技術、產業結構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加速傳統低端工藝流程的升級,打造消費者“按需定制+參與制造”的新型智能化服務模式,加快制造業企業生產方式的新變革。
(2)推動產品制造升級
制造業企業在注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之余,還要注重技術改造所需投入的資源力度,對產品進行推陳出新,提高核心零部件性能的穩定性,加強高技術水平與高附加值環保產品的研發。此外在產品研發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消費者現時需求,以期將其轉化為推動產品制造升級的重要想法,實現產品研發設計工作高效化。
3.數字經濟能夠突破傳統制造業的創新鏈瓶頸
(1)顛覆傳統研發模式,提高創新效率
傳統制造業企業消費者與研發者溝通渠道阻滯,研發人員對市場需求的靈敏度不高,從而造成大量人力、財力資源的浪費。而數字經濟重新定義了傳統制造業的商業模式,為制造業發展帶來無限機遇。數字化創新平臺可以使消費者參與產品的研發設計,真正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收集消費者真實的體驗評價、反饋建議等有效信息,逐步對產品細節進行完善,并迅速推出產品系列升級版,推動中國制造企業突破創新瓶頸,提高研發的質量與研發效率。
(2)打破傳統制約,實現智能轉型
傳統制造業以規模經濟為主導,大規模生產追求單位成本最小化。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如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定制化需求成為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對此,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制造業企業應以數字化技術為杠桿,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成果,淘汰老舊的技術設備,尋求可替代的新技術、新設備,實現制造業在智能轉型過程中的瓶頸突破。
三、數字經濟推動安徽省制造業企業高質量發展現狀
1.傳統支柱產業煥發新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動
“十三五”時期,安徽省致力于推動傳統制造企業在數字經濟驅動下的轉型升級,并取得良好成效。以美的集團為例,作為家電巨頭打破了企業四大類傳統家電經營邊界,通過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構建企業增長的新支柱,打造消費電器、暖通空調和機器人系統三足鼎立的科技集團。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安徽省搶抓新基建機遇,全面統籌推進5G建設工作。2020年,安徽省采取“適度超前”的建設策略,建設了近3萬個5G基站,超額完成省政府提出的規劃目標任務。
2.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匱乏,數字化進程阻力大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安徽省制造業企業存在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匱乏等問題日益嚴峻。從調研情況來看,安徽省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大量勞動者平均技能水平偏低,既懂數字技術又熟悉工業知識且可以直接從事制造業數字化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普遍稀缺。受發展水平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安徽省制造業企業對外地人才的吸引能力和本地人才的留存率都較差,同時接納人才帶來的高成本,會使低利潤的小微企業不堪重負。另外,安徽省各高校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滯后,截至2020年1月,安徽省僅10所高校獲批提供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包括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這意味著從事收集、加工、集成和分析應用數據的高級制造業人才將在長時間內存在巨大缺口。
3.數據開放和共享水平不高,數據資源整合效率低
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質量的參差不齊成為制約企業管理者決策成效高低的主要阻礙。在數據挖掘的基礎上,制造業企業通過分析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搜索記錄等特征數據,解讀消費者畫像并提供定制化價格。可見數據搜集與分析的能力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愈發重要的價值。而數據資源的采集、分析、挖掘和應用離不開制造業產業鏈中各層級企業的信息、市場部門信息及消費者的信息,但是這些數據資源分散,企業無法獲取并整合應用。一方面,由于制造業領域行業細分較多、行業差異較大且生產營銷過程的數據基于不同設備,導致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數據未形成規范統一的標準格式,數據難以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另一方面,消費者對于個人隱私的信息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加大了收集消費者數據的難度。
4.企業數字化轉型意識不強,進度差異較大
制造業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具有時代的緊迫性,但安徽省大多數制造業企業仍不能充分認識數字化轉型對于制造業發展的長遠意義。安徽省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戰略管理不足,管理層對數字技術趨勢轉化的評估和提升不能做到有效及時,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由于成本高昂、技術封閉等問題,注重產品生產交換的過程中卻忽視對于網絡基礎設施和線上服務的完善,數字化需求洞察能力較弱,重視度不夠。與此同時,安徽省制造業由于所在區域、行業以及企業個體之間的不同導致數字化轉型進度存在明顯差異,汽車及工程機械、家電、電子信息、新型建材、能源及原材料占據安徽省制造業產業優勢地位,在行業龍頭企業帶領下,整體的數字化轉型進程明顯優于其他行業。
四、數字經濟對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1.評價方法與變量說明
(1)評價方法
①指標說明:假設有n個省份,m個指標,時間跨度為t,則Xpij表示第p年i省的第j個指標。
②指標標準化處理:
③指標熵值的確定:
其中
④指標信息效用值的確定:
⑤指標權重的確定:
⑥綜合評分的確定:
(2)變量說明
①被解釋變量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HQDM。當前國內外學者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測度指標體系做了積極探索。曾繁華和劉淑萍(2019)利用制造業三大類產業工業總產值與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的比值度量制造業升級指標。李琳(2019)等學者利用效率效益、結構優化、創新驅動、方式轉化四個維度構建制造業發展質量的復合指標體系。本文借鑒黃順春(2021)等學者研究成果,選用在以往學者建立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中出現頻率最高的R&D研發投入指標衡量制造業高質量發
展水平。
②解釋變量
a.數字基礎設施水平。選取電信業務總量、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三個指標,運用改進的熵值法測算數字基礎設施水平。
b.數字產業化水平。選取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同比增幅和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兩個指標,運用改進的熵值法賦權測算數字化產業化水平。
c.產業數字化水平。選取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和高新技術企業數兩個指標,運用改進的熵值法衡量產業數字化水平。
d.數字創新化水平。選取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和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兩個指標,運用改進的熵值法進行賦權得到數字創新化水平。
③控制變量
a.經濟發展水平EL,采用安徽省各市人均GDP測度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水平;
b.教育投入水平EDL,采用地方教育財政支出與科技財政支出之和與地方財政支出之比表示教育投入水平;
c.政府參與程度GP,以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占GDP的比例衡量政府參與程度。
本文研究使用實證數據整理于EPS全球統計數據庫、《安徽省統計年鑒》、《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公報》等。經過篩選,本文最終基于2014年至2019年安徽省16市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如表 2所示列出各變量指標的描述性統計。
2.模型構建
其中,HQDM的含義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i為安徽省各市級(i=1,2,…,16),t為年份(t=2014,2015,…2019),β表示待估參數,ε表示殘差。
3.實證分析
本研究利用Stata 16軟件對數字經濟影響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回歸分析,并進一步使用Hausman檢驗,確定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見表 3)。
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數字產業化水平、產業數字化水平、數字化創新水平及數字化治理水平對我國各省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影響的回歸結果如表 3所示,模型(1)至模型(4)的Hausman檢驗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的零假設,說明建立固定效應模型是最有效率的。
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安徽省市級面板數據,從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產業數字化水平、數字化創新水平、數字產業化水平四個維度,實證研究數字經濟對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顯示:(1)產業數字化對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說明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支撐的產業數字化對引領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數字基礎設施水平、數字創新水平均對安徽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且數字基礎設施水平促進作用更加明顯;(3)數字產業化水平則表現為不顯著的阻礙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1.打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人才“結點”
數字經濟與制造業企業的有效融合需要以復合型人才為結點。縱觀安徽省制造業企業發展進程,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數字化發展和創新進度的重要短板。目前安徽省各高校在培養數字化人才領域的專業建設基礎薄弱,不能滿足制造業數字化進程對專業人才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著眼于數字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積極建設相關的綜合學科,加快復合型人才的教育培養進度。此外,企業要善于利用高福利待遇,充分吸納優秀人才參與到企業建設中來,并通過對制造業工人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其數字化素質,運用人才優勢攻克制造業企業發展難題。
2.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平臺,提升制造業資源整合水平
數據信息是數字經濟重要生產要素。安徽省應針對省內制造業企業發展痛點,在數據信息安全保障前的體系,因地制宜地深化數字經濟網絡平臺應用推廣,構建開放共享的制造業數據網絡平臺,完成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業務優勢重組。就各種關鍵制造技術成立多元技術、多方主體的平臺小組,促進技術創新、產品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規劃政策有效實施,改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環境,營造更加開放的行業交流氛圍。進而帶動行業、企業及消費者間的信息流調整為開放狀態,將資源配置優化落到發展實處,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創造功能,最終實現業務增長、社會福利的增加及數字轉型的最終目標。
3.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主動性,盡快實現產業均衡發展
當前安徽省制造業企業本身缺乏對數字經濟的靈敏度反應,對以數字化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認識較少,這勢必會影響制造業在數字經濟趨勢下的高質量發展。因此,通過充分發揮大型制造業,或是制造業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結合互聯網平臺的生態構建能力,鼓勵其他規模的制造業企業進行組織和結構改進,實現公司各種技術要素、創新要素、管理要素的優化配置,通過集成、協作和共享的產品開發環境來提高制造公司的內部能力。這就要求安徽省制造業企業積極了解社會發展趨勢,平衡制造業企業發展中的痛點和需求,確定行業數字經濟所帶來的轉型關鍵要素,強化數字化轉型意識,打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針對行業痛點問題精準施策,實現數字化轉型能力的飛躍,探索出制造業發展的潛在空間并取得
成功。
4.發揮政府統籌規劃作用,強化數字經濟利企效果
政府必須統籌全局,提高頂層設計能力,同時聯結企業、第三方組織等社會主體,提高決策的準確性、有效性和時效性,形成統一決策的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和治理網絡,為制造業企業發展留出更多上升空間,讓企業各部門信息能夠在行業間快速傳遞,及時向制造業企業發送數據信息,不斷提高政務服務的便捷性、快捷性,在政府統籌領導下激發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參考文獻:
[1]趙西三.數字經濟驅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研究[J].中州學刊,2017(12):36-41.
[2]張于喆.數字經濟驅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的發展思路與主要任務[J].經濟縱橫,2018(09):85-91.
[3]劉淑春.中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靶向路徑與政策供給[J].經濟學家,2019(06):52-61.
[4]王娟.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素配置和戰略選擇[J].寧夏社會科學,2019(05):88-94.
[5]葛和平,吳福象.數字經濟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機制與經驗證據[J].南京社會科學,2021(01):24-33.
[6]曾繁華,劉淑萍.“互聯網+”對中國制造業升級影響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9,35(09):124-127.
[7]李琳,周一成.“互聯網+”是否促進了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的提升?——來自中國省級層面的經驗證據[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05):71-79.
[8]黃順春,張書齊.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統計與決策,2021,37(02):5-9.
[9]徐偉呈,范愛軍.互聯網技術驅動下制造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8,40(07):45-57.
[10]譚清美,陳靜.信息化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中國城市面板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0):55-62.
[11]石喜愛,季良玉,程中華.“互聯網+”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中國2003-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檢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22):64-71.
[12]譚清美,陳靜.信息化對制造業升級的影響機制研究——中國城市面板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0):55-62.
作者簡介:饒瑞竹(1999- ),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8年級在讀本科生;陳光莉(2000- ),女,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18年級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