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婷
摘要: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初中化學教材當中加入了大量的實驗內容,開展化學教學時,教師只有圍繞化學實驗開展教學,將化學知識融入化學實驗當中,才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實現具體的化學教學目標。為此,筆者基于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開展研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運用策略,在此與各位同仁共勉。
關鍵詞:初中化學;趣味化學實驗;運用研究
在初中階段,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極為緊密。而想要將化學教學與實際生活融合,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化學實驗。大多數化學實驗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借助實驗的方式來展示隱藏在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往往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何將趣味化學實驗運用到初中化學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教育價值,還需要我們開展深入的研究。
一、趣味化學實驗的教育價值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待每一次化學實驗,教師和學生都必須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在剛剛接觸到實驗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時,學生往往都比較好奇并且躍躍欲試,教師可以利用好這一點,引入一些趣味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裝有多半水的水槽,在大小適中的杯子底部放入一塊手帕,將杯子倒扣入水槽當中,在放置一會兒后將手帕從杯子里拿出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手帕仍然是干的。通過這樣的趣味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開展后續的化學實驗教學,學生可以通過化學實驗獲得知識和樂趣,深度掌握化學知識,并在后續的學習中保持良好的狀態,進而提升整體教學效率。
(二)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
化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復雜的化學方程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很多學生就是因此對化學學習失去了信心,導致化學學習效果不理想。為此,我們可以借助趣味化學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方程式,突破化學學習的重難點。例如,在橡皮塞上使用鐵絲固定住棉花,然后將無色酚酞溶液滴在棉花上,把橡皮塞和棉花放入廣口瓶。將濃氨水滴入廣口瓶中,并將廣口瓶密封,會發現白色的棉花逐漸變為紅色,就像是樹上的桃子熟了一樣。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將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寫在黑板上,并帶領學生理解氨分子不斷運動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的化學原理。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抽象的化學方程式變的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相應化學知識。借由趣味化學實驗,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幫助學生轉換自身思維,為化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
(一)提升學生的實驗參與度
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在實驗中有一定的參與度,才能真正掌握化學知識,感受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因此,提升學生的實驗參與度,應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在開展趣味化學實驗之前,需要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討論,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明確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設計出的化學實驗才能真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趣味化學實驗的具體操作之前,需要將相關的注意事項和操作規范講解給學生,保障實驗能夠有序進行下去。并且對一些有危險性的化學實驗,還能有效保障學生的安全。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也能有效激發其化學學習積極性,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內容。
在趣味化學實驗之后,要及時組織學生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收獲,讓學生回憶自己在實驗過程中都是如何操作的,反思自己在實驗操作環節是否存在操作失誤等等。并且還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分享,這樣學生也會更加積極參與到化學實驗當中。通過多樣化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實驗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出趣味化學實驗應有的教育價值。
(二)化學實驗融合多媒體技術
想要提升實驗教學質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創新實驗教學方法。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部分化學實驗無法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優勢,將化學實驗相關的視頻、圖片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
如“鐵的生銹”這一實驗,因為環境因素難以控制,操作起來也比較復雜,所以實驗教學的實施面臨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向學生展示實驗過程,加深學生對氧化現象的了解。
(三)學生自主設計趣味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不應當局限于課堂,在課外也應當進行適當的拓展。在幫助學生掌握了化學基礎原理之后,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相關化學原理,設計出自己原創的化學實驗。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和材料,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操作。這樣的形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且學生在思考和實驗操作過后,對化學原理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
三、結語
作為初中階段主要學科,化學教學的開展往往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教師要挖掘出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借助趣味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趣味化學實驗。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實現初中化學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化學素養,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清芬.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
[2]陳俊平.趣味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