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早容 余昕
摘要:萬事萬物皆可連接的全媒體時代一方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利好和新的場域,另一方面也沖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放大原有優勢,并在此基礎上掌握話語先機、深化話語體系、創新話語方式和完善話語建設,進而筑牢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
關鍵詞:全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將全球媒體融合推向一個新的階段,打破并重塑了原始傳播布局和輿論生態,自此,全媒體時代到來并逐漸嵌入日常生活之中。傳播方式的迅速迭代,傳統話語權的高墻逐漸被打破,拓寬了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維度。
基于全媒體創設的全新話語情境,高校教育的模式也相應發生變化,然而,全媒體的深入推進也在逐漸解構傳統話語體系,使教育主體的話語優勢日漸式微。因此,如何有效發揮全媒體的長處,梳理話語邏輯,完善話語體系,成為高校思政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話語主體維度:掌握話語先機,強化話語主導權
“話語即權力”,通過話語可以進行解釋表達,還能夠實現價值觀念的規訓。話語權是思政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外化表現為話語的主動性和影響力。
在某種程度上,話語權也可以理解為是在原有立場的基礎上,提升人的全面發展的主導權。全媒體場域中的話語權不是唾手可得的,這要求教育主體調整心態,敢于維護話語陣地、勇于同挑戰話語權的勢力斗爭、亮明教育主體的基本立場。各種思潮此起彼伏,教育主體要主動擔起責任和使命,保護好高校思想輿論的防線不被攻破。
除此之外,教育者要根據時代背景創新教育理念,貫徹平等對話的方針,引導大學生群體在全媒體時代和諧共處。全媒體時代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關系不同以往,“95后”的大學生群體的特征是不滿足于說教、更渴望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平等對話,因此,在學習活動中難于接受教育者居高臨下的灌輸。
思想的傳播需要討論和交流,“信息蠶房”的桎梏亟待被打破,化解全媒體的反作用力,必須采取溝通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群體冷靜的分析并識別信息。
教育者要進一步放大自身格局和視野,以寬廣的胸懷包容全媒體背景下話語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交流欲望,彰顯其自由和個性。教育者要認真對待受教育者的合理話語訴求,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樹人。
如此一來,受教育者思想大門打開,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傳達的思想觀念,從而凝結為教育共識,話語權便能在主客載體之間穩固發展。
二、話語思想維度:深化話語體系,增強話語權威性
網絡時代的每個個體對于信息的獲取都是平等且觸手可及的,然而每個人的“話語權效”是不均等的。網絡時代的信息爆炸、數量繁多、內容冗雜,掌握“話語權”不能只是一句空談,這種話語背后所承載的思想必須是與時俱進且顛撲不破的。
碎片化的信息、片段化的交流、無中心化的傳播導致各種價值觀彌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要用馬克思主義立根鑄魂,培養大學生理論、立場、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必須要以新思想和重大會議精神凝心聚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觀念;必須要掌握理論精華,貫通大學生理論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任督二脈”。汲取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勢,并積極引導其與新技術、新科技和新手段融合,創新傳播形式,推動傳統思維的全媒體化轉型和場域轉換。
如果要應對全媒體帶來的挑戰,教育者必須沖破傳統思維的桎梏,增強與互聯網的連接感,聆聽受教育者的心聲,利用好全媒體的形式,從大學生現實需求出發,把高深的理論活化為通俗易懂的話語。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多方支持也頗為關鍵。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學生對于相關課程的熱情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和努力也被忽視,但對于一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民族而言亟需教育支持和人才儲備。高校黨委要把握思政教育動向,將規范要求與靈活方式有機結合,使立德樹人的各項目標春風化雨般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
三、話語表達維度:創新話語方式,加強話語吸引力
于一國而言,創新是不竭之動力,理論創新是實踐發展之力量所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將刻板嚴肅、枯燥乏味的教學理論轉變為富有吸引力的生動實踐,將陳舊落后的內容與現實發展相結合進而賦予其順應時代大潮的豐富內涵,以此贏得大學生群體的認同和熱愛。
其一,創新高校思政話語形式。全媒體意味著從媒介到傳遞方式發生質的變化,從文字或圖片向動畫視頻轉變。教育者應尊重大學生的圖像話語需求意愿,組織類似于“大學生講述黨史”“學黨史強信念”等活動并進行網絡展播,給大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教育體驗,為網絡思政課增添一筆青春底色。
其二,創新高校思政話語表達。全媒體具有“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特征,思政教育者應明確媒體發展的總體要求,主動從全新平臺和傳播環境中提煉出符合新時代發展格局和契合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話語內容,引導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使高校思政話語更加鮮活,更能穿透全新媒介直抵人心。
其三,創新高校思政話語內容。除了借鑒全新話語形式和更新話語表達之外,高校思政教育還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進行內容維度的重塑,使全媒體為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賦能。適逢黨的百年華誕,高校不能再局限于機械思維下的單向度教育反饋,應積極順應當下背景和黨史學習大潮,引導大學生在黨史學習活動中實現思想躍遷和情感升華。
四、話語傳播維度:完善話語建設,提升話語控制力
教育灌輸話語是指通過理論教育、教育說教來改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話語。而話語權的掌控與維護則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發力,將主體的基本素質與客體的基本要求相結合,將主體的能力與客體的自律相承接,在全媒體的環境中,逐漸完善思政話語體系的建設,切實提升話語的控制力。高校在話語傳播的管控問題上,囿于技術、數據、方法限制,無法做到及時、有效、準確,相應地,教育者提升大數據素養也是回應時代需求和學生關切的關鍵。
其一,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創新和加強高校思政平臺運作和管理。以“分布式”“實時性”和“海量化”為基本特征的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場域和技術形態。高校應通過建立紅色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增強交互性、融合性和精確性,由此來提升話語控制力。
其二,完善高校各網絡平臺的輿情監測機制。教育者要密切跟蹤監測大學生常用的平臺和App,尤其是加強微信群、QQ群、貼吧、微博、Instagram等社交載體,對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和發表的言論進行分析和研判,密切關注其思想動向以及對一些敏感問題的態度看法,加強心理疏導和價值觀引導,避免輿論事態擴大升級。
其三,完善高校話語信息反饋機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效果不是由教育者主觀評判的,應以客體的感受及第三方的判斷為標準。
因此,教育者應通過信息反饋機制收集受教育者的反映,對受教育者的反饋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長此以往,建立起真正行之有效的話語機制,進一步夯實話語權地位,進而全面提升話語控制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關重大,深刻影響著當代青年的前途和國家的未來。怎樣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怎樣打造創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樣筑牢全媒體時代的話語權基礎,這項艱巨繁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強大的合力。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失聲。推進“全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全新形式,取用全媒體在鞏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上的強大功效,打造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體平臺,為新時代繼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賦能。
參考文獻:
[1] 富旭.人工智能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1(4):85-89.
[2] 楊昌華.試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域”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21(4):25-29.
[3] 張朋林,石書臣.革命文化話語轉化:動力、價值及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35-140.
[4] 阮一帆,李靜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大數據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41-145.
基金項目: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教學項目(《概論》課“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汪早容(1973-),女,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等。
余昕(1995-),女,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