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喜
摘 要:近年來,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備受關注,成為中小學教學的重點工作。在語文閱讀教學滲透核心素養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質量,在豐富的閱讀實踐中總結閱讀規律,快速提高學生的綜合水平。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立足現實,創新閱讀教學方式,助推中小學語文閱讀課向縱深發展,本文闡述了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8-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40
閱讀作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必備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幫助學生獲取大量的知識,增長了學生的見識,也豐富了學生的文學品味,為中小學生的終身發展打牢基礎。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關注的重要課題。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求,注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但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降低了閱讀教學實效,需要引起重視。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閱讀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閱讀中鍛煉中小學生的鑒賞力,豐富底蘊涵養,發揮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教師一人獨大,忽視自學能力培養
在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中,“師道尊嚴”流傳至今,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長期處于中心位置,一人獨大,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師說的話就是命令,不容更改,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語文教師指定書目或篇目讓學生去讀,在閱讀中對學生的閱讀思維進行干預,把自己的理解和閱讀習慣強加給學生,造成中小學生內心對閱讀的抵觸,不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閱讀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失去閱讀興趣
現在有一些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不重視,認為其可有可無,每次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閱讀教學,或是直接“照本宣科”,將教參中的講解復述一遍,把閱讀課上成了文章解讀課,“以講代讀”,學生缺乏真實的閱讀體驗,導致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甚至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對語文閱讀徹底失去興趣。還有的語文教師給學生布置完閱讀任務后就成了旁觀者,對學生疏于指導和引導,使得很多學生在閱讀中沒有好的閱讀思路和閱讀方法,閱讀不是出于興趣而是為了應付教師,使閱讀失去意義。
(三)缺乏深度探究,阻礙閱讀教學進程
當前很多學校的閱讀教學采用“放養式閱讀”方法,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指定閱讀內容,或將學生帶到圖書館、閱覽室后就對學生放任不管,只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書寫讀書筆記,語文教師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幾乎和學生零交流,這種閱讀方式只會讓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任務來完成,單純為了“讀”而“讀”,對于閱讀內容缺乏深入的研究,根本領會不到文字背后蘊含的哲理和真摯情感,導致學生閱讀效果差強人意,學生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沒有任何收獲,阻礙了閱讀教學進程。
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實施趣味閱讀教學,激發閱讀熱情
興趣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一個主要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那么閱讀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享受。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趣味閱讀教學,讓學生讀好書、好讀書,擴大知識面,升華自己的情感。中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語文教師可以迎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結合閱讀教學內容,為學生講述一些與之相關的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很多閱讀內容具有年代感,和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內容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基于此,語文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通過過去和現在的對比,引發中小學生的思考,鍛煉他們眼、口、耳、腦并用的能力,加強對閱讀材料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提升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的音頻、視頻、圖像等為學生展示閱讀內容,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立體圖像,特別是對于一些比較抽象、難以用語言表述的事物,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中小學生提供更加直觀的展示,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閱讀內容。
(二)借助情感朗讀教學,加深學生理解
朗讀就是閱讀的重要支柱,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體會閱讀內容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素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實際教學中,很多中小學生不會朗讀,經常出現隨意讀的現象,還有些學生在朗讀中缺乏真情實感,發揮不出朗讀的作用,影響了閱讀水平。所以,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學生朗讀做出系統、規范的指導,引導中小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朗讀,由被動觀望到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語文教師要率先垂范,做好學生的榜樣,要注重自身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語言要簡潔明快、吐字清晰,力求做到標準規范,在朗讀中要感情飽滿,通過節奏和語調感染學生,將閱讀內容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增加學生在朗讀中的情感,語文教師可以在朗讀前為學生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對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有所了解,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感知作者的創作情感。另外,音樂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是抒發情感的最好方式,在朗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音響設備為學生播放與閱讀內容相符的音樂,音樂和語文相互補充,學生在優美動聽的樂聲中朗讀,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