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榮
摘 要:伴隨著我國教育結構的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這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文以初中數學課程作為切入點,詳細闡述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具體應用情況,經過研究發現,在初中數學課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應該得到大力的普及。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法;實際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3-0113-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al structure,the teaching model has also undergone great changes,which is a good example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s paper takes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s a starting point,elaborat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Through research,it is found that the use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should be vigorously popularized.
【Keywords】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指出,想要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不能單獨依靠記憶以及模仿,要增加學生實踐以及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初中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可以進行充分地交流與合作。為了響應課程標準的號召,各種側重于培養初中生實踐能力以及協作能力的教學模式紛紛出現,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種。
1.小組學習模式概述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小組學習模式”。目前,我國的教學體系中并沒有一個對于小組學習模式準確的定義。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協調,特別是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之間,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硬件設施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每個科目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需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因此,很難尋找到具有普適性的定義方式。一般來說,小組學習方式就是打破原有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將一個班級同學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劃分,通過分組討論以及小組競爭的方式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的一種授課方法。
2.初中數學教學運用小組合作方式的必要性
(1)突出問題
首先,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一方面是因為初中生大腦的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的集中。另一方面是因為初中的教材與小學教材之間銜接不到位,從小學過渡到中學之后,課本知識的難度以及數量都明顯增多了,因此初中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高,由于課程節奏緊湊,教師很難在課堂上抽出時間與初中生進行互動,對于初中生的學習狀態無法做到全面了解。最后就是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雖然在部分地區已經推行了多媒體教學方式,但是從整體上看,傳統教學模式還是占據著主導地位,特別是在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農村以及城鎮地區,由于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教師還是沿用了由課本與黑板組成的傳統教育模式。
(2)解決方式
就目前的教育情況而言,全面普及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模式是不現實的,應該充分地利用現有的師資力量以及硬件設施進行教學模式的升級。而小組教學方式的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說,采用小組教學新模式并不用制作一些富有科技含量的電子課件,只需要運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對于教案以及教學節奏進行適當的調整就可以,非常方便。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會讓他們感覺到親切感,初中階段的學生身上或多或少還保留著一些兒童的習性,在玩耍的時候總是以四、五個人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各種游戲,這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分組的方式非常相似,因此采用該方法初中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運用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教學活動,不用進行硬件設施的增設,只需要移動課桌(在特定情況下這一步驟也可以省略),就能完成分組,高效又方便。
3.具體方式
(1)科學分組
首先,要根據班級的具體人數進行分組活動,在理想的情況下,采用“每組6人,每班6-8組”這樣的模式來進行組的劃分,如果每組的成員太多,就會降低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的效率,如果太少則無法保證教學環節的進行。最少要保證每一個小組有四位成員,這也是美國著名學者格拉賽提出的“四人質疑小組”最基本的架構。同時在組數的設計上也要進行控制,如果太少不利于小組之間進行互動,如果太多則不利于教師對于課堂的控制。同時要注意桌椅的擺放位置,一方面要將每個小組成員的座椅成環形或者方形擺放,讓初中生可以面對面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每個小組之間的位置關系,避免出現“排長龍”的現象,要以方便走動為前提。其次,是組員的分配問題,這也是分組環節作為重要的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以及基礎水平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以考試成績作為參照標準,在一個小組中分別安排兩名成績好的學生、兩名成績一般的學生,兩名成績差的學生。讓成績差的學生坐在中央,其他四人成對角線分布,這樣一方面可以讓成績差的學生感受到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也能讓其他四位同學可以進行高效的溝通。最后,對于小組組長人選問題要非常慎重,針對數學學科來說,選拔組長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數學功底,能夠幫助到小組的其他成員。在滿足這個條件的基礎上,選擇那些責任心強,善于溝通,有一定領導能力的學生,并且根據課程的推進對于組長進行不定期的調動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小組分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