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麗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課程愈發重要。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教授簡單的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課程乏味枯燥,部分學生多報以隨便聽聽甚至不感興趣就不聽的狀態,學習積極性較低,沒有實際的動手操作。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創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程中增加實踐部分的比例,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度與課堂集中度。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信息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1-0109-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cours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Bu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teachers only teach simpl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course is boring. Some students often listen to it casually or even don't listen to it if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it. They have low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no practical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combine practice with theory,create a positive and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part in the course,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so as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content and classroom concentration.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practice;Ability development
社會科技的發展客觀要求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必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再只是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積極性、動手能力進行培養,在布置教學內容時領導學生開展實際操作,使目光不僅僅局限于課本,而是重新聚焦在課本之外,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理解和探究信息課程的美妙與獨特之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可以完美地順應當今信息發展的時代潮流,并做到在生活中對所學內容靈活地進行應用。要想達到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尋找、探索,在不斷的改進中發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及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1.結合課程的背景,給學生布置信息實踐的任務
實踐任務的布置是教師在進行實踐培養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踐的內容與實踐的任務不是隨隨便便布置和構造的。這需要教師切實的基于實際教學內容進行任務的設定,在設定實踐任務的過程中也切不可忽視難度的劃分,由于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這些個體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設定任務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任務做出明顯的難易程度劃分,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不同的實踐任務,對于知識掌握牢固的學生來說,教師可適當的增加任務的難度,對學生進行提升與鍛煉,同時還要包容程度較弱的同學,避免學生對任務生出無力感,從而造成對實踐任務興趣大大降低的情形。
例如,在對“圖文處理與編排”這部分內容進行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在理論知識講授完畢后,可以基于所學內容為學生布置相關的實踐任務。首先,教師應確保學生以大致掌握書上的內容,對于圖文的編排與處理流程與操作步驟有基本的了解,接著教師向學生布置“運用Word設計制作電子小報的報頭”的任務,在這個任務中,難點是“靈活的運用藝術字、形狀、文本框編排小報”,重點是“通過實踐練習熟練設計制作電子小報的報頭”。教師基于重點、難點和學生的掌握程度開始布置實踐任務,如,教師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在難點的基礎之上,向學生布置“將小報設計補充完整,填充上自己喜歡的內容。”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則關注于學生對于重點知識部分的掌握,在布置任務的過程中確保分層次展開。保證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實踐中得以進一步的提升,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來盡可能多的完成任務,使每個學生在面對任務時都具有挑戰力,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將會被大大激發。最后,在實踐任務布置完成后,教師給學生留十分鐘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確定自己的小報主題與題目,確定小報的主題為后續小報的完整設計打下基礎。在學生進行討論與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向學生進行提示“同學們確定好小報主題后,可以在電腦上搜索相關的內容與文獻,以確定小報報頭的內容。”教師向學生表明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電腦進行檢索,這個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大的發散,可以通過網絡總結出較好的小報標題與內容。同時,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檢索出一些圖片案例,讓學生進行模仿操作,這個過程大大降低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難度,以保證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成功完成時間任務。教師通過結合授課內容設計實踐任務,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了實際鍛煉,使其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教師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包容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不同層次學生對應不同的任務,以達到最大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