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軍
摘? ?要: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也是對中國依據自身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的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歲月長河洗禮,底蘊深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應運而生。文化自信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既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又對當下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文化自信? ?中國道路? ?民族復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文化自信,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時代,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文化大國、文化強國。始終堅持文化自信,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完善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當下中國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內因,在于五千多年華夏文明基礎上建構的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歲月長河洗禮,底蘊深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應運而生。要厘清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就必須回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化之中,回到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實現民族獨立風起云涌、波詭云譎的革命歷史進程之中,回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進程之中。
一、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深厚的理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民族底色,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之根。習近平同志強調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盵2]中華文明肇始于遠古時代黃河流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精神世界的厚重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是跨越歷史長河的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回眸光輝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可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早在遠古時代,石器應用于農業生產,后來銅器、鐵器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這讓我國較早產生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文明。思想文化方面,漢字的早期雛形甲骨文作為相對比較成熟成體系的文字出現。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時局動蕩、戰亂憑仍,但正是這一獨特的時代背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思想派別林立,進入了思想文化的“百家爭鳴”時期?!渡狭仲x》《子虛賦》《二京賦》《兩都賦》等漢賦名篇,《春江花月夜》《長恨歌》《望廬山瀑布》等唐詩佳作,《念奴嬌》《江城子》《水調歌頭》等宋詞名作,這些歷代思想家、文學家創作的詩詞曲賦和元曲、明清小說等鴻篇巨制,共同譜寫了中華文化的輝煌一頁。此外,“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對今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昂秃侠砟睢笔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崇尚理性并閃爍著智慧光芒兼具倫理色彩的道德型思想。“與人和者,謂人之樂;與天和者,謂天之樂”“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莊子》《國語》《孟子》這些傳世經典,無不蘊含著“和合理念”的哲理。“為政以德”“仁民愛物”的政治思想,始終啟發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把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作為我們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成為一代代志士仁人自覺堅持的人生信條?!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種革故鼎新的進取精神,不斷激勵我們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勇立潮頭爭做時代的弄潮兒,主動擔當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壯麗篇章。
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各家的理論主張不同,但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歷經歲月長河的洗禮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生生不息,共同匯聚成奔騰不息的悠悠五千年華夏文明,成為今天我們在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道,共同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主要以我黨誕生時孕育的紅船精神、艱苦斗爭艱難歲月凝聚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及抗戰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為代表。億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四萬萬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在這一偉大進程中誕生的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我們今天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要精神力量源泉。
回眸我黨領導下的革命歷程,可謂波濤洶涌、艱苦卓絕。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在國民黨的高壓政策之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上海法租界輾轉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從此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井岡山的革命斗爭憑借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光明未來的堅定信念必勝信心和不懈追求,燃起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前程。中央蘇區是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由閩西和贛南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革命根據地,蘇區人民和廣大戰士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廣大紅軍戰士在戰略大轉移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表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共同締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是保證中國革命事業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在風雨如磐、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億萬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為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3]。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延安運籌帷幄,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締造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主要內涵的延安精神,使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由衷愛戴,這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精神動力。黨中央在西柏坡期間,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締造了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開拓進取精神”“依靠群眾和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戒驕戒躁的謙虛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涵的西柏坡精神,這是黨和人民革命精神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紅色精神已然成為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已然和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融為一體,已然成為新時代鼓舞億萬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和實踐來源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偉大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諸如這一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時代楷模、全國勞模、師德標兵等先進典型所體現的人格力量,構成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將中華民族的民族生機和文化自信推進到了新的發展階段。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誕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列理論成果。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蒸蒸日上,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人民意愿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不斷作出新判斷,不斷總結新經驗,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當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欣欣向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巨輪正揚帆啟航。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揭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價值觀,決定了文化的屬性和發展方向,是億萬中國人民社會生活實踐和精神生活創造的精神支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體系中,我們從新時代堅持文化自信的視域分析,國家層面的價值導向體現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領域的價值準則體現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角度的價值判斷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表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是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盵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日益成為成熟的執政黨,我們的文化建設適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契合,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億萬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才能始終主旋律高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才能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召喚。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文化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生生不息奔向更廣闊的未來。新時代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要不忘本來、面向未來,要辯證地、歷史地、聯系地看問題,準確洞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固有的內在有機聯系;要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一現實出發堅定文化自信,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要以堅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認同踐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代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大戰略意義,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偉力,奏響新時代億萬中華兒女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3]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EB/OL].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02/c1024-27542478.html,2015-09-02.
[4]嚴國華.增強文化自信重要性認識的四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
[5]陳先達,臧峰宇.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哲學對話[J].理論與現代化,2019(2).
[6]傅才武,齊千里.堅定文化自信,是對當代中國文化現代化道理問題的科學回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
[7]陳錫喜.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在“四個自信”中的地位[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3).
[8]余達淮,陳文捷.文化自信視域下中國道路的文化底氣[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