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莉莉
摘 要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理念。當下,建構高中文言文高效課堂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認真研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容,我們就會發現高中文言文高效課堂的內涵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如出一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啟示我們,打造、構建高中文言高效課堂需要從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大方面著手。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文言文教學;高效課堂;《后漢書·陰興傳》
傳統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弊端日益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詬病。文言文教學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方式依舊單一,教學成果依舊低效,文言課堂依舊沉悶,教師講得有氣無力,學生記背焦頭爛額,這既削弱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耽誤了學生從文言文中習得傳統文學的精髓。
鑒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建構高效的教學課堂就迫在眉睫。葉瀾教授倡導:“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文言文教學也是這樣,建構高效的文言文課堂,要求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高效”,不是教師簡單的加快講解速度,也不是課堂信息量的不斷疊加,更不是讓學生在缺乏思考的背景下被動地選擇與接受,而是教師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激發學生探索文言文“言”與“文”的深層含義,并能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獲得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了實現以上積極、高效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要求,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角度,探究出以下四種教學策略。
一、誦讀為先,培養學生的文言語言意識
文言文相對于現代文,語言非常凝練,古人在創作時往往有深入推敲的習慣與方法。
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文言文簡潔、嚴密、精煉的語言,有助于他們形成獨特的文言文語感,這將為之后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礎。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重要方法,大教育家朱熹曾說:“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的論述更是奠定了誦讀法在學習方法中的地位。誦讀,要求字音、停連、情感等都正確,在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中培養語感,最終爛熟于心。
在《陰興傳》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在講解之前大聲朗讀文本5遍,因為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可以形成好的語境,所以在講解時,學生能夠根據上下文語境,推測出不熟悉的實詞意思和文本內容。基于此,課堂上教師設計的討論文中同類文言現象等就能讓學生有章可循。就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無需教師多此一舉地向學生描述這
是一副怎樣的雄偉景象。通過誦讀,一副遼闊的草原景象就能出現在學生的想象之中。學生反復誦讀,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形成文言文的語感,這是學好文言文的基本步驟。
二、用主問題提問,培養學生的文言思維
物理學家勞厄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效提問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問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要善于提問,切中要害,但要避免“不停地問、簡單地問、細碎地問”,應該用一個統領全文的問題串聯起全文,即余映潮老師所提出的“主問題”,通過“主問題”達到“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教學效果。《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主問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問,更是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通過“主問題”,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驅使其走向思維的“深水區”,以此來實現思維發展素養的提升。
如在《陰興傳》的教學中,筆者通過“陰興為何能夠得到光武帝的賞識,請簡要概括”這一主問題,引導學生從傳主本人的角度解讀文本的內容,并啟發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維發散概括,最終學生概括出:1.國舅身份;2.明辨賢能;3.忠誠正直;4.為人謙遜;5.謹慎知足;6.仁孝安分等幾點,語言也比較凝練,思維也比較開闊,通過主問題引領學生解讀文本是實現學生思維發展有效途徑之一。
三、鑒賞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高中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語言表達,還是行文立意,文學藝術水平都已達到很高的層次。因此,要發展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我們除了從常規的品味語言入手,以語言為橋梁,細細品味,含英咀華,還要通過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和其他藝術形象,體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覺培養審美意識和審美力,提升審美鑒賞素養。
如欣賞《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個景象勾勒出一幅寧靜致遠的畫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生動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卷,作者怡然明凈的心境和對自然景觀和諧美麗的感嘆之情不經意中緩緩流出。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也必然會被王勃描繪出的闊大澄明的秋景所感染,從而培養他們對美文美景的鑒賞能力。
在《陰興傳》教學中,陰興雖然貴為國舅,但是能夠謙遜持重,“有周昌之直”“安乎里巷”,其人高尚的品格亦是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對陰興形象的鑒賞,能夠讓學生明白何為“美德”、何為“高尚”,何為人們所贊揚的品質。這無形中也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品位。
四、明道知善,在文言文學習中傳承民族精神
在文言文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艱辛才得以形成的歷史積淀,閃爍著一個文明古國的光輝和智慧,厚積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潛存著漢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熱情。文言文本身就是寶貴的傳統文化,其言語形式是我們民族書面語言的文化傳承。從內容上看,文言文內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選材時間跨度很大,涵蓋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個時期,體裁也是豐富多樣,它承載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因子,學習文言文本身也是傳承中華文脈的一個過程。
《陰興傳》中包含了重要的漢代文化精神,如皇帝與臣子的相處模式,漢代的官署設置,漢代人對人物評價的方式,漢代的世襲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組成成分,是我們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
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打造優質、高效的文言文課堂是當前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和趨勢。教師應該順應時代對中學生的發展要求,更新觀念,爭取為學生呈現精彩紛呈、內容豐富的高效文言文課堂,從而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以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為核心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通聯:江蘇淮安市新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