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淇元 徐大偉
摘 要:近年,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并取得一定成效。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融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平臺不斷涌現,充斥著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也對傳統課堂思政改革帶來一系列的機遇與挑戰。本研究以融媒體時代為背景,對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堂的特點,以及融媒體傳播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路徑建議。
關鍵詞:融媒體;課程思政;翻轉課堂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在“全媒體”概念的基礎之上,集技術、內容、組織架構、人員設置、管理運營等于一體的融媒體傳播進入人們視野。融媒體通過資源整合互補,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對社會各界、各階層、各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帶動著全社會的變革。融媒體依托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媒體平臺,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形式,為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改革中,積極融入融媒體技術與理念,更加契合當代大學生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使用習慣;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真正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對于提升課堂效果,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融媒體語境下的課堂特點
(一)拓展課堂空間維度,使得課堂更具開放性
融媒體時代,課堂不再局限于圖、文、聲、畫這些單向傳播的方式,課堂從教室走向空中的“云課堂”。網絡精品課程的引入、直播課堂方式的融合以及線下課程實踐等綜合教學方式,不斷打破虛擬課堂與現實課堂的邊界,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所謂年齡差引發的師生“代溝”因為融媒體理念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的融入而變得越來越小。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的索引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對融媒體語境下各種平臺及其傳播方式的特點、傳播的內容進行研究,并將其帶到課堂上,對與課程相關的社會熱點、科研前沿動態等進行實時引導,使得課堂空間被無限放大,課堂內容更具開放性。
(二)豐富教學輸出方式,使得課堂更具靈活性
傳統課堂模式大多數以教師的單向輸出為主,學生反饋為輔,且學生反饋多為課后作業的模式。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學生更容易擁有移動終端。而各類基于移動終端開發出的應用,則讓當下課程思政改革中融入融媒體成為可能。例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響應政府號召,學生們無法按時返校上課。信陽農林學院農學院某青年教師在講授作物栽培學時,通過線上實踐教學的方式,把實踐課堂搬到網絡。這種融媒體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改革,是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大膽探索,理論聯系實際,把課上在田間地頭,把知識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專業的知識通俗化、實用化,讓學生們切身去感受、去實踐知識帶來的力量。
(三)激發課堂交互性,使得課堂參與性更強
融媒體技術和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使得課程思政改革變得更有趣味,課堂活躍程度更高。圖、文、聲、畫的加持,以及各類融媒體平臺在課堂內外的使用,為師生提供視覺、聽覺、觸覺等直觀感受的同時,使得學生在課堂內外“發聲”更加方便,尤其是為在傳統課堂上“性格內斂”“不敢發聲”的學生帶來了福音。融媒體平臺多元化、個性化、虛擬化的特質,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這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也極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信陽農林學院園藝學院某教師在園藝植物育種學的授課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育種,并將育種的過程、結果通過班級QQ群上傳到群相冊。學生們互相學習、觀摩彼此的實踐結果,最后由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樂趣與熱情。如何開展能極大提升動手能力的實踐課一直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該教師深諳融媒體技術,用獨特的方式將生活融入教學,把課堂搬到土地上,把實操裝進生活里,極大地契合了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教學目標,也有助于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讓大學生真正地知農愛農,進而為強農興農、在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業奠定基礎。
(四)潤物細無聲,實現課堂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
高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并非增開新課,而是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理念、完善課程教學設計等方式,挖掘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從而實現“全課程育人”的大格局。這也就意味著,融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而且是幫助學生塑造品格、提升品位、樹立正確三觀的人生導師。在融媒體語境下,對于融媒體技術以及產品在思政課程中的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就實現了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解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二、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融媒體的時代背景為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帶來機遇
1.強大的移動互聯網技術支撐。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高校師生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接收信息,并通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實現信息的接收與發布。這為融媒體技術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提升高校教學與育人工作效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運用融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輸入與輸出,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與途徑,又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提升課堂效果。因此,融媒體時代作為一種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誕生的全新的社會環境,對于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影響和作用不容忽視。
2.先進的新媒體使用觀念。融媒體時代的傳播呈現快速、多樣、交互、娛樂、分享等特點,這深深吸引著大學生這一群體,并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行為習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年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0—29歲網民占比為31.3%,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截至2020年12月,高職高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群體占比達41.4%;在職業結構板塊,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占比最多,達21%。由此可以看出,在融媒體時代,受融媒體影響最大的是青年學生群體。當代大學生對新技術、新理念的追求與接納,為融媒體技術走進課堂提供了可能。
3.不斷更新的課堂教學設備。高校肩負著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職能和任務。伴隨著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時代到來,國家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渴望越來越迫切。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國家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家更加重視互聯網技術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對于新技術、新理念的認可以及對于融媒體教學設備的投入,使得高校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引入融媒體成為可能。
(二)融媒體的時代背景給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帶來的挑戰
1.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部分教師觀念需更新。新媒體、融媒體是近幾年剛剛誕生的新理念、新技術。而目前在高校從教的教師,大部分接受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思維,知識的更新落后于時代的進步。大部分教師對融媒體技術不了解、不會用,或者對融媒體的使用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認為融媒體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改革僅僅是讓學生通過融媒體了解行業動態,對于融媒體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認知過于片面。更有甚者,認為新媒體、融媒體是浮躁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膚淺”“喧囂”的代名詞,會讓學生無法沉下心來學習課本知識,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融媒體語境下實現課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對高校教師進行專門化的培訓,讓其真正了解融媒體、學會使用融媒體,借助融媒體的力量為課堂教學改革插上騰飛的翅膀。
2.課程評價體系滯后發展,為課程思政改革帶來阻力。目前,高校的課程評價體系大多集中于通過學生考試成績對課堂效果進行評價,而且課程評價體系一旦確定下來,其標準是不會輕易變動的。隨著新媒體技術在課堂中越來越多的使用,以及融媒體理念在課程思政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校課程評價改革需要向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傾斜。比如,高校對課程評價的標準要跳出單純的學生考試成績,將評價體系貫穿“教”與“學”的全過程,更加注重教師對學生的過程教學。
3.對融媒體技術的過度運用,增加了傳統課堂衰弱的風險。在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過程中,對融媒體技術、理念、內容的過多引入,雖然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為師生實現課堂交互、平等交流,提升課堂效果等提供了平臺,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則增加了不良信息侵入課堂的風險。融媒體背景下的課堂趣味性更強,相比之下,傳統課堂則顯得呆板、單調、乏味,如若把握不好尺度,容易造成大學生對新媒體課堂的過分依賴,進而削弱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增加教育工具逾越教育價值的風險。
三、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探析
(一)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培訓,積極輸入新型融媒體教育理念
1.加強對融媒體技術使用的培訓。由于對融媒體技術與理念的不了解,部分高校教師會對融媒體語境下課程思政改革方式產生誤解,或者是對融媒體理念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從而導致在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時對融媒體的使用不得當。為了排除技術上的障礙,高校需要通過開展專門的技術培訓,提高教師使用融媒體的技巧。
2.加強對融媒體理念的理解與運用。融媒體語境下的課程思政改革不是單純的對融媒體技術的運用,關鍵的是融媒體理念在課程思政中的融入程度與覆蓋面。因此,高??梢匝垏鴥葘θ诿襟w語態較有研究的專家學者,通過開展講座等形式,使教師正確理解融媒體教學模式的內涵,充分認識課程思政改革的主體與主題,利用網絡融媒體技術與理念,提升教學效果,實現育人目的。
(二)加快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鼓勵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改革
1.改革課程評價體系。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教師運用融媒體技術和理念進行課程思政改革,最大的壁壘當屬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這只“攔路虎”。傳統的課程評價體系,更加傾向于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隨著融媒體技術和理念越來越多地引入高校課堂,課程評價體系也應與時俱進,制定新的評價標準與指標。至于那些能夠豐富課堂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實現課堂育人,卻無法通過學生成績進行量化的新型教學方式與內容,需要在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中有所體現,從而激勵越來越多的師生選擇課程思政改革模式,最大限度實現傳道授業解惑與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
2.豐富第二課堂內容。一般來講,傳統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更傾向于理論性,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融媒體語境下,各類新型媒介引入課堂,對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更加有趣、有用的途徑。教師可通過融媒體平臺,在傳統的教室課堂之外,延伸課堂內容與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一方面降低理論課時量比例,增加實踐課時;另一方面,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鼓勵學生在融媒體平臺展示課外作業,拓寬教學效果反饋渠道。
(三)加強對成功案例的宣傳,注重課程思政改革示范引領
融媒體教學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方法更新穎、教學效果更直觀,而且體現在可以深入挖掘與全方位展示課程思政體系中的思政元素。教師宣傳和解讀課程思政改革中成熟且成功運用融媒體的案例,可以有效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一是通過官方媒體傳播平臺,樹立先進典型,對成功案例進行詳細解讀,擴大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覆蓋面,同時也向更多師生傳遞融媒體技術與理念在課堂中運用的趣味性,引導師生接受翻轉課堂的理念,為課程思政改革奠定基礎;二是采用操作示范的方式,使得對該模式的模仿變得更加可復制、可操作;三是通過召開教研會議、理論研討會等形式,邀請已經運用融媒體技術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教師,面對面地傳授經驗。
(四)加強對學生上網的引導,營造正面融媒體網絡教學環境
1.加強對學生的自律教育。融媒體語境下,互聯網豐富的信息含量、便捷的傳播方式以及極強的互動性,雖然使當代大學生對融媒體“青睞有加”,但也存在學生沉迷網絡虛擬空間、學習興趣下降甚至無法辨別網絡信息真假、對網絡倫理認識模糊等風險。因此,在利用融媒體進行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自律的教育,提高學生對各類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健康上網,有效利用融媒體為個人成長成才提供智力支持與技術支撐。
2.構建自己的網絡信息平臺。高校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教師與學生都具備自主學習的思維與能力。教師通過搭建自己的網絡信息平臺,對平臺模塊精心設計,引入新型、適用的互聯網新媒體內容,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程思政改革中運用融媒體技術與理念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還可以避免學生通過網絡媒介自由檢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
四、探索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意義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在課程思政改革中運用融媒體的理念與技術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融媒體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豐富了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調與乏味,有助于課程思政教育目的的達成,這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價值。本研究通過對融媒體語境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路徑進行探析,可以引發大眾對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度思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依托互聯網,擁抱互聯網,借助融媒體時代的大變革、大創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做好“三全育人”工作,實現融媒體教學在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上的有機結合,引導更多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注重對融媒體技術與理念的接納與使用,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李志偉.新時期高校課程思政中關于教師綜合學養的思考[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2]黃彩霞,張恒嘉,趙霞,等.促進深度學習的線上線下融合設計研究與評價[J].隴東學院學報,2021(2).
[3]趙鋒,孔軍,陳廣宇,等.立德樹人為什么: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1(3).
[4]鄭燕林,任增強.落實課程思政的策略與舉措:以教育傳播學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1(3).
責編:紅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