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又
內容摘要: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電影已經成為我們無法忽視的重要媒介,電影作為一種新藝術,來源于文學作品,也可以“回到”文學中。作文教學一直處于一個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國的作文課堂上,死記硬背,素材匱乏的現象一直存在。而今,電影作為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藝術,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電影,與學生共同觀影,共同賞析,適時點撥,在積累素材的同時將電影的拍攝手法運用于寫作中。
關鍵詞:電影教學 作文教學 借鑒
“得作文者得語文”,毋庸置疑的是,作文在語文學習中一直占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從卷面成績占比中來還是從對培養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角度來看,作文教學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多學校的作文教學卻常常會面對一個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尷尬場景。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大多高中語文老師通常會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上,存在讓學生大量地去接觸優秀范文甚至是背誦經典篇目,或是給學生灌輸各種作文的定式謀篇布局的現象,以保證在應試時學生能擁有一個所謂保險的作文分數。然而這卻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生活細節觀察能力的培養。所以,學生寫作時只會不動腦子地機械性地構造框架即五段三論式;搬運平時死記硬背的一些名言警句和素材,中國有那么多發人深思的典故,他們提筆卻只能記起屈原跳江、賈島推敲、陶淵明歸隱……他們不擅長留意生活的美,積累優質的寫作素材,也無法對文題進行細致而又多方面的思考。進而導致學生寫出的作文缺乏感情,單薄、無趣又枯燥。而實際上一篇好的作文應該是“我手寫我心”,是充滿血肉的,是感情的表達,也是思維的碰撞。隨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頒布和高考作文的偏向思辨性的命題轉換,高中語文老師應當學會轉換傳統的語文作文教學觀念,在新課標和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方法,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文教學需緊跟時代,新課標中與之相呼應的部分便是學習任務群三: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落到課本上,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的第四單元的對應主題是:提高媒介素養,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生活。
電影是媒介的一種,運用光影、音樂和色彩塑造了一個個讓人記憶深刻的角色、一幕幕激情澎湃的畫面。一部好的電影是與文學息息相關的,無論是他的拍攝手法還是人物性格和臺詞的描繪都與文學創作密不可分。
在這樣的時代和現實背景下,開設電影作文教學,選擇優秀的中外經典電影,和學生一同觀看賞析,從各個角度分析理解影片,切實將電影觀賞和作文寫改聯系起來,形成電影致力高中作文,作文反哺電影觀賞的良性循環。將電影教學作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方式,師生共同交流、賞析,開啟新的作文教學之旅是一個很好的想法。
一.跟隨情節,積累素材,豐富作文內容
一篇優秀的作文必然是由讓人眼前一亮的素材支撐起來的,這些素材或是足夠新穎或是能夠被作者熟練地大量地排比式的使用。我們常常認為,學生大多時間都忙于學業,他們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接觸形形色色的人、觀察自然和觀賞世界。葉圣陶先生曾說:“文章必須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們學生的作文不能離開生活素材的積累運用。但實際上,學生從來也不是真空的人,他們有善于觀察的眼睛、清晰靈動的耳朵。每天的上下學的途中、父母餐桌上的對話……無一不是作文素材的來源。我們不應無視這些可以為學生帶來素材靈感的生活場景。
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中學生們對這些場景有些無動于衷,缺乏對生活必要的敏感性。而相當多的電影來源生活、取自小事,比如關于校園暴力情節的《少年的你》;關于青春期懵懂愛情的《怦然心動》;關于友情親情陪伴溫暖的《忠犬八公的故事》等。電影本就是生活藝術,取自生活,生活大程度上比電影更豐富多彩。通過共同賞析這些電影,選擇重點賞析一些細節橋段,老師應該讓孩子們明白,生活雖然平常但其實并不平淡,只有讓他們被各樣的生活細節感動,學會感動,才會在生活中尋找感動,用筆尖書寫感動。
同時,電影作為一個時代或是一個話題的縮影,具有高度的精華性和主題性。比如曾收獲無數好評的外語高分電影《海上鋼琴師》《楚門的世界》《何以為家》等,又或是這幾年在熒幕上比較火熱的可以科普我國我黨歷史的影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這些影片都無一例外的具有鮮明的主題和一定的時代背景。學生可以在影片播放的兩個小時內通過緊湊的情節體會一個跌宕起伏的時代故事,更能深深地體會到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的文化背景。
二.跟隨鏡頭,學習布局,優化寫作結構
(一)于細微平凡處見大人物
越是平凡普通的人越會給我們帶來最深刻真實的感情,我們都是小人物,普通人的故事寫得好就足以打動人。近年來小說獲獎的也多是將中國人生活中那些普通事活靈活現的作家,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所說的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而我們的學生正如上文提到過的,往往就是缺這一份對普通人的細微觀察力。
說起小人物也有大能量,不由地便會想到黑馬影片:《無名之輩》,無名之輩,道出了小人物的辛酸,卻道盡了人生的悲喜。就像我們寫作一樣,轟轟烈烈固然刻骨銘心,平平淡淡卻也給人致命一擊。
電影拍細微處時常常會使用特寫鏡頭,放大重點事物,運用到寫作中去,其實也是也有異曲同工之處,抓住生活細節,將其抽絲剝繭、多角度生動形象的描寫,也會有《無名之輩》這樣的動人效果。
(二)將蒙太奇引入作文
蒙太奇一詞原是建筑學上的術語,簡而言之就是導演通過幾個鏡頭的剪輯傳遞出他想要表達意思來。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常常陷入流水賬式的敘述中去,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老師都不建議學生高考時寫作記敘文,去選擇相對保險的按格式走的議論文。
一些學生寫旅游便是:今天我和父母一起開車去西安玩兒,車子上了高速,但不巧遇上了大霧天,爸爸說……媽媽說……然后我們就下了高速……然后我們到了西安……相信如果這樣的片段被拍成影片,我們一定會覺得無聊。老師和學生強調的直接切入主題相對抽象,但如果我們可以選擇上個星期口碑很好的《拆彈專家2》中的一段視頻:拆彈專家潘乘風因為一次任務失去了左腿,之后他鍛煉恢復想歸隊,但是領導卻因為不想擔責調他去書面工作,他非常的不滿與憤怒,畫面一轉直接就是五年后,他已經背叛警署,成了一個恐怖分子……這樣就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在寫作時不是事事都需要交代,需要挑與主題息息相關事寫,可以一筆帶過,可以通過人物前后的對比來描寫,可以通過他人的一句話介紹,之后直接進入主題。
(三)將情緒“藏”起來
寫作文最好就是寫高興只字不提開心,寫悲傷片刻不言難過。但學生常常不知如何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情和語言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及情緒。而電影藝術使用這樣的手法卻是司空見慣的,比如在因為描寫親情過于動人而破格過審動漫《尋夢環游記》中。coco奶奶幾乎忘記了所有人,大部分時間只會窩在搖椅里睡覺,電影想表達coco奶奶很想念他已經去世的爸爸,但全程沒說一個想字,只通過結尾時,她的小孫子唱起了coco爸爸寫給女兒的那首《remember me》,奶奶睜開眼睛輕輕哼唱。沒言想念卻道盡了無數想念,太妙了,而這恰是全劇最感人之處。這樣的鏡頭,就能讓學生體會到:輕輕呼喊反而比情緒激動的大聲吶喊更能觸人心靈。這樣的描寫可以運用于任何想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地方,運用這種手法寫出來的文章不僅顯得高級簡練,更讓讀者讀完后有一個揣摩思考回味的過程。
三.借鑒臺詞,深化文章
對于文章來說,優美的或是一針見血的文字語言都足以為文章增色不少,沒有文學作品可以脫離語言單獨存在。而被認為是“第七藝術”的電影的成功與否也無法離開好的臺詞,經典的臺詞,值得我們反復的推敲與斟酌。
(一)電影臺詞的引用
無論是寫作文還是拍電影,作者和導演都旨在通過有限的篇幅展現自己想要給予讀者和觀眾的內容。因此,大部分導演會通過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臺詞給影片點睛之筆,讓觀眾即使走出影院也能回味無窮。那么其實這時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這些臺詞無異于一本好書中讓你忍不住不去摘抄的句子,教師如果能幫助學生找到并將它們記下,適時地運用在作文里,效果不會比名言名句差,能佐證作者觀點、深化作文主題。比如《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你知道,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這句話便可以被運用于有關于自由,打破桎梏之類的作文題中。
(二)電影臺詞的模仿
在電影中,常常需要使用臺詞幫助人物宣泄情感,推動劇情,塑造飽滿生動的人物形象,因此,臺詞中也會大量的使用比喻、擬人和排比等手法,這都是可供我們進行借鑒和模仿的。比如又是在《本杰明巴頓奇事》中的大段排比:“做你想做的人。這件事,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始,你能從現在開始改變……我希望,你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我希望,你能見識到令你驚奇的事物;我希望,你能體驗未曾體驗過的情感;我希望……”這是一段非常漂亮的排比句式,在人生意義類的議論文中,如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會在大部分孩子都在議論文中使用平淡的語言全篇無關痛癢時,借鑒“我希望……”這樣的不單調無趣且充滿情感色彩的排比句,可為作文增色不少。
電影是屬于新時代的媒介,是一種作文教學的新形勢,它不能代替傳統紙質資料,但它能和傳統書本相結合幫助學生提升作文水平。如果能就電影提供的素材,建立屬于學生的影視作文素材庫,豐富他們的知識背景并連接影視素材與書本素材,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作文不再成為令師生頭疼的話題。
參考文獻
[1]韓宜奮.他山之石可攻玉——談電影觀賞對高中作文教學的促進作用[J].華夏教師,2018(23):26-27.
[2]張蘭芳.信息時代的跨媒介閱讀與當代文化參與——以“當筆墨遇上光影”讀寫課程為例[J].語文建設,2020(19):35-39.
[3]李銀平.高中作文教學中電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河南大學,2019.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