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倩倩
[摘 要]在教育生活的整體關照下,將校本研修學習和教師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構建多樣化的研修模式,建立多維度多主體的評價方式,充分調動教師的主體參與性和能動體驗性,聚焦激發內驅動力、發展自我建構能力,探索校本研修實施路徑,實現教師個體的自主自覺成長和教師群體的持續共生發展。
[關鍵詞]教育生活;校本研修;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4-0092-01
一、建多樣化研修模式,探索實施路徑
1.項目化引領全員參與模式
依托我校省課程基地文化項目建設,建立院部式研修單位,聚焦校園文化建設和校本課程實施開展研修活動。一是凝聚教育共識。圍繞“志華教育”校本課程體系,深入學習課程體系的建設背景和架構模式,追溯學校的發展歷史,明晰學校的教育哲學和教育愿景,深刻理解學校的發展內涵,構筑統一的教育共識。二是落實育人目標。課堂教學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主陣地,立足學校的課程理念和育人目標,各院部教師結合自己的任教學科研討課堂教學的改革點和生長點,建構課堂教學模型。三是探索問題解決策略。針對課堂建模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展開診斷、分析和研討,尋找相應的解決策略,根據實際需要邀請相關專家現場指導。四是參與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建設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根據院部學科特點和文化特色,教師對場館文化設計和區域功能優化進行個性化表達。
2.交流活動立體呈現模式
依托集團領銜學校和區窗口學校,我校與二小、三小分校區在師資隊伍建設及教育教學活動等方面保持密切交流,每學期均通過同課異構、課例研討等活動和線上線下教研等方式,積極開展各科教學研討活動。同時,作為區教研活動及研修培訓的主要承辦單位,我校積累了豐富的研修資源,為學校教師搭建了廣闊的展示平臺。借助鄉鎮區域合作及志愿者送課活動,進一步擴大研修領域,拓展研修視角。教師在多樣化的校際交流活動中獲得了綜合性的立體研修成果,提升了學科素養和教學技能。
3.團隊建設重點打造模式
籌建青藍班,為入職三年內的新教師群體配備學科導師,重點培訓教學基本功及研磨合格課,新教師和導師之間簽訂師徒結對協議,要保質保量完成聽課、研討、磨課等具體任務,定期上交作業,學期結束進行考評,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將新教師引領好,推出去。集中骨干教師團隊,通過“志華”教育論壇,邀請市、區學科教研員,同時借力我校名特優教師的力量,就課題研究、論文撰寫、優質課示范課等方面開展研修,聚焦骨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個人發展。針對我校名特優教師,特聘高校教授、學術專家進行學術成果的梳理指導,引領他們步入專家型教師的行列。
4.社會資源整合實踐模式
一是利用校友資源。有序梳理和深入挖掘校友資源,以著名校友的成長經歷及專業成就作為研修載體,凝聚全體教師的文化共識。二是開展高校聯動。作為中小學教師國培基地,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基地,江蘇省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我校與當地高校建立密切合作關系,聘請名師名家、學術專家作為研修顧問。三是拓展社會實踐基地。我校與徐州市博物館、彭城書院、漢化像石館、李可染藝術館、徐州市電視臺、王杰部隊等極具地方特色和文化烙印的專門場館建立聯系,鼓勵教師實地研學,倡導學理知識、文化情境和個人經驗在特定場域下的融合學習,通過真實的主觀體驗加深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二、立多維度多主體的評價方式
1.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借助量化指標,以數據統計的方式梳理教師研修成果,如論文發表、課題研究、教學獲獎等相關統計,直觀呈現教師的發展成果。同時,建立教師成長檔案,記錄一定時期內的成長軌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圖片、音視頻的方式記錄成長經歷,選取系列片段在“志華”教育論壇分享,強調教師的成長過程。
2.本體評價與多元主體評價相結合
依托智慧校園平臺建立教師成長專欄,以主題論壇的方式引導教師對某一階段的研修成果做自我梳理和內省反饋,以發帖跟帖的方式來分享互評。借助評價手冊,以學校@我、同事@我、學生@我、家長@我、家人@我、我@我六個不同的評價主體對教師某一階段的教育行為及教育成果做描述性評價。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