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珍科
摘 要:隨著現代化教育事業的不斷創新發展,高中物理的重要性愈來愈被學校與教師以及學生意識到,與此同時這對高中物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高中物理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其教學方式,在物理課本的知識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創新教學內容,在符合現代化物理教育的要求下,制定出高中物理教育教學發展的新方向。近些年來,隨著現代化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發展,高中物理的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與發展。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闡述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五個基點的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為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質量與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創新;五個基點
引言:在現如今的高中物理發展中,盡管有了一定的進步,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促進下,的確有了更多地教學形式、內容上的轉變,但是在實際的高中物理教學中,仍然無法完全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掙脫出來。在以往傳統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學習起來很是枯燥,教師過于注重自我的“權威性”,而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念,所以導致其實際的物理教學方式與物理大綱的標準要求,是嚴重不相符的,這就致使高中生對學習物理知識失去了最基本的興趣。由于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單一,所以高中物理的教學質量與效率也面臨著嚴峻的問題。教學創新的出現,可謂是應運而生。教學創新融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高中階段的學生,其邏輯思維正在高速形成、發展的時期,所以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將創新性的思維、理解等融入進去,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物理知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中物理教師只有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突破出來,有針對性的根據課本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整體的教師創新能力,才能夠進一步提高高中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效率,培養高中生物理綜合能力的形成,教學創新,對高中生養成積極、正面、向上的學習態度也有一定的良好作用。
一、實現教學形式的創新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學生未來步入大學生涯,甚至是步入社會的基礎,所以其更需要強調綜合素質的形成。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下,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方式、課程創新、課程評價都有了全新的標準與要求,所以說,學校也積極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將教學創新應用于日常教學形式中去。應用教學創新,想要將它的效能完全地發揮出來,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滿堂灌”,一定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依照自我的思維方式來學習物理知識,不要被傳統的教學方式所左右。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更能夠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物理學習,令其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養成探究應用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所幫助,對其他課程的學習也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對于傳統意義上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未能夠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沒有將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好奇心盡可能的挖掘出來。教師在教學中,依然采用原來那種“填鴨子式”的教學模式,這就將學生的思維直接束縛了起來,在這種狀況下,學生是無法對物理知識提起來什么興趣的,學生的思維會過于被動的跟隨著教師走,自己的思維完全沒有得到發展,整體的獨立性也很欠缺。針對這種現實情況,就需要高中物理教師在現有的教師方式上,進行創新,轉變目前的教學理念,明確學生在課堂上,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一定要注重與學生及時的互動、交流,學生遇到解決不了的物理難題,教師也一定要及時的幫助解決,如此一來,便能夠為學生創造出一個較為寬泛的思維發展空間,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例如說,在平均速度、功率的計算中,
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
功率=總功/做功時間
針對這兩個公式的學習、記憶,教師可以有針對地進行創新,比較兩個公式之間的共同點,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記憶。
二、促動教學內容的創新
高中物理在新課程改革的促動下,更多地是需要教師重點來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的物理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物理知識的前提下,靈活的應用所學習到的所有物理知識,提升自己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所以說,高中物理教師需要拓展自己的眼光,以新型的眼光來研讀物理課本,在其中,高中物理教師不僅需要明確了解到課本內容編寫的含義,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課本教材,盡可能地轉變教學方式,創新、延展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物理學生的期望?,F如今,高中物理課本主要是以必修、選修兩種方式呈現,必修,則主要將內容基于物理的基礎知識體系,相對而言這部分的內容就沒有那么復雜難懂,更多地是學生在掌握這部分知識后,為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選修,則是更有利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之余,再深入鉆研物理知識。所以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高中物理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實現“因材施教”,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拓展學習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課本教材的具體內容,合理地將一系列教學資源應用進去,比如說情境、視頻、圖片等等。例如說,在學習焦耳定律時,教師可以結合“焦耳定律”的歷史由來,來更好地闡述具體的:
Q=I2Rt
Q=電熱,I=電流的強度,R=電阻值,t=通電時間
在實際教學中,引入相關的物理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更好地感受物理的發展。
三、強化教學方法的創新
高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持續不斷地去拓展自己的教學思維,盡可能地豐富教學方法,才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視線,滿足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與求知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維。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中,高中物理教師首先應當將方式豐富,由原本單一的教學方式延伸至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高中物理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同時,一定要兼顧到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對于學習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此外,高中物理教師還需要將課堂教學開放化,通俗來講,也就是建立開放式的高中物理課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應用進去,將學生的課堂時間與課后時間整合在一起,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互動模式,科學、合理的配置各類教學資源,聯合其他科任教師,有秩序、有規劃地組織、開展各類型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對物理知識的學習需求。
例如說,在學習光的反射與折射這部分知識時,學生能夠接觸到“費馬定律”,也就是當一束光線在真空,或者是空氣中傳播時,由介質1投射到介質2的分界面上時,通常情況下,將此分界面分解成為兩束光線,也就是反射光線、折射光線。此外,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與分界面上的兩束光線是在同一個平面里的,所以說形成的光線夾角,也就成為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在學習這部分公式定律時,教師可以利用實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測量,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利用乘積法、圖像演示法等來分類別進行實驗,以此來實現教學的目的,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
四、植入多媒體技術,優化師生關系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中,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形式了,也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高中物理教師要更加合理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從傳統的教學中走出來,向微課的方向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建造對應的教學情境,利用微課、慕課等來滿足不同學習狀況學生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需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形成更好地課堂學習氛圍,提升高中物理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從傳統的“傳授者”的角色中轉變過來,成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掌握學生的實際需求,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來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指導工作。采用有效地互動、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來激勵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現教學目標。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一個重要基點,物理教師應通過有效教學活動,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是,開展物理教學創新活動。通過組織開展物理實驗、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和動手操作,在探索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大膽創新和突破。比如,我們可以結合物理實驗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物理實驗資料和器具,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進行物理實驗,支持學生在自己動手中探究和發現物理知識。二是,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能僅僅局限于物理課本教材和課堂教學,還要主動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接觸更多、更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現象,拓展學習物理知識的范圍。比如,在高中物理關于“圓周運動”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入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圓周運動現象。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去認識和理解圓周運動以及特征,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并嘗試著運用圓周運動有關公式分析、計算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現代化教育事業的影響下,高中物理也迎來了諸多的機遇與挑戰,高中物理的教學創新,為學生帶來了很多的新鮮的知識內容,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高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也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思考能力的培養鍛煉,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內容,推動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愛嶺、李宗珠.素質教育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創新[J].物理教學探討,2011(02).
[2]張俊林.解析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創新教學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36).
[3]劉麗波.高中物理教學創新的五個基點研究[J].成才之路(觀察與思考),2019(05):26-27.
[4]于金龍.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路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5):50.
[5]羅顏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模式初探[J].試題與研究,202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