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 要: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把語文味界定為:語言味、思維味、審美味、文化味。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語文味從“教師要有語文味、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品味語言、深挖文本內涵、課堂練筆、自主實踐”幾個方面來建構,從而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得以實現。
關鍵詞:語文味;品味語言;挖掘文本;練筆;自主實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文中引用的課程標準的文獻也是出自此,不在一一注釋)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并把它分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因此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的語文味可以表述為:語言味、思維味、審美味、文化味。這樣的語文味最終的目是為了實現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而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那么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就更應具有語文味。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語文味的建構策略。
一、語言味
(一)教師自身要有語文味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教師的語文味首先體現在教學語言的語文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教學導入、課堂講解到結語,都運用具有語文味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優美、生動富有詩意。而不是滿口大白話、土話。學生在這樣的教學語言的熏陶感染下,能感受到詩情畫意,感受到語文的美。其次,教師的語文味體現在教師本身具有語文味。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滿腹經綸,博聞強識,這也是教師通過語言展示的語文味。這樣具有語文味的教師充滿魅力,在無形之中就會讓學生產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師也才能用本身的語文味體現出課堂的語文味。教師要有語文味首先需要不停讀書、不斷積累,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自身文化素質高了,課堂的語文味就會自然而然體現出來;其次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下足功夫,在語言使用方面斟酌、用心。
(二)品味語言培養美感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就是文本作者表情達意、傳達美感的載體。所以要了解文本、領略情感首要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用心去體會語言所傳達的真實意圖,感悟到語言文字優美的內涵,這才是語文味的一個體現。首先是品味字、詞。引導他們品味某個字、某個詞的精妙之處,這些字詞對于文章表情達意起到的作用;其次,品味句段。一篇文章會有很多點睛之筆,要么是關鍵句,要么是關鍵段。而這關鍵句、關鍵段是把握文章的關鍵。只有把他們分析透徹,而學生又能理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篩選出關鍵句、關鍵段,指導學生從語法、內容、情感等方面去欣賞、感悟,最終把握內涵、體悟情感。有時,為了幫助學生能把握字、詞、句段理解的更透徹,還需要補充相關的內容,拓展遷移,使學生在輔助內容的幫助下理解字詞句段,而且還能對文本有深刻的理解。“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字斟句酌、品味語言,體會到語言的美,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獲得審美體驗,提升審美能力。這樣的品味語言而深刻理解文本、把握內涵、獲得美感的課堂才是語文味的課堂。
二、自主實踐、發展思維
“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可見自主學習是語文味的一個體現。“自主”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在閱讀教學中,“自主”應該理解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而讀懂文本、積累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灌輸的文本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灌輸式教學方式,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記憶的現象。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是“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教師合理而恰當的引導下,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慢慢的深入到文本中,通過自主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特點,積累運用語言的經驗。教師的引導方式有多種,聽、讀、寫是經常運用的方式,但教師還要讓學生說。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而讓學生“說”,是學生自主言語實踐的一個方法。教師充分備課,設計好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在學生讀懂文本的基礎上,一步步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問題,然后用自己的口把問題表達出來。在這樣不斷的問答之中,學生進行著言語實踐,那么他們對文本就會逐步理解,言語經驗也會逐步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這樣的學習,學生不是生硬地接受教師對文本的結論,而是自主獲得了語言知識,而且在不斷的聽與說的進行中,不斷思考解決問題,不斷把自己的結論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和提升,課堂也充滿語文味。
三、深挖文本內涵,構建核心素養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故而“語文教學應該站在文化教育平臺上,充分挖掘文本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注重對學生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注重對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健康的人生態度和高尚價值觀的引領”①。語文課本的文學類作品,都是經過檢驗的經典名篇,是知識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散發出動人的魅力,是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學生學習這些文本,情操會得到陶冶,情感會得到豐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得到塑造,會獲得其中的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是要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深層的內涵,拓展文本主題的廣度,帶領學生逐步深入文本,體驗文本情感,領悟人文精神,感受文本傳達的文化,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培養語文學科素養。教師只有把文本蘊含的主題深深地挖掘出來,讓學生逐步品味語言、體驗情感、感悟語言美、學習文化,語文課堂才有語文味。如袁海林老師講授《涉江采芙蓉》一課時,在理解主旨“生別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涉江采芙蓉》政治極為混亂的社會背景,進一步拓展“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兩句,可謂《古詩十九首》之注腳,涵蓋了幾乎所有逐臣棄婦、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他們的悲涼有著更深刻的社會意義②。這樣拓展以后,學生對《涉江采芙蓉》這首詩的主題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了解了當時的社會文化。
四、讀和寫體現語文味
(一)讓課堂充滿讀書聲
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根本在于聽說讀寫”,因次,課堂充滿讀書聲是語文味的一個體現。“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讀是學生理解課文、獲取文本知識、把握文章情感的最好的方法。課堂教學要以讀為主線,要把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在授課開始,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教師才開始授課;在授課的課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讀來理解字詞、理解課文、深入文本、理解課文的情感。而且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要合理運用,重點的地方讓學生反復讀、精讀,需要略讀的地方略讀,需要瀏覽的地方瀏覽,需要背誦時熟讀、背誦等。教師要給予學生誦讀方法的指導,并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書方法,比如多媒體范讀、不同角色朗讀、齊讀等。教師要根據文本內容、課堂情況,恰當選擇閱讀方法,做到讀之前要求明確、指導具體,讀后給予點評反饋。教師這樣在課堂中以讀貫穿始終,學生就會通過反復的閱讀,理解課文,對課文還會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二)課堂練筆,寫出語文味
“多讀多想多寫”是課標的要求,讀是為了寫,寫反過來能增加讀的效果。所以,課堂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動手寫作,不僅是語文味的體現,也是教學效果的保證。因為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性,寫的篇幅不能太長,可以是一段話,一首小詩,一段評論、幾句感想,具體的寫作內容要根據文本情況而定。寫作的時間最好放在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情感、主旨、文化都深入理解、把握以后,這樣學生寫起來會有情境性,而且因為有了學習的感悟,寫起來會有話可說。寫作時可以讓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獨立創新寫作;或者教師給予例子,讓學生仿寫。在寫作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寫法指導、知識引領。學生寫完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讀出來然后展示給大家。教師一定要對學生寫作的優缺點進行評點,讓學生在以后的寫作中更好的寫作。例如袁海林老師在講授《涉江采芙蓉》時,在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在學生已經把握詩歌大意、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體會詩歌魅力,掌握詩歌主旨的基礎上,讓學生以詩歌男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或者旁觀者的身份“且寫小詩抒己情”③。這其實是讓學生對整個詩歌用寫的方法,進行深入的感悟和提升。這樣學生就會對詩歌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課堂讓課堂充滿語文味。
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的課程目標是“鑒賞文學作品,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語文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中具有語文味,既是文體體裁的要求,也是語文課程本身的要求。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的味道。語文味的課堂,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所在。沒有語文味的課堂,就缺乏語文教學的本質東西。要提高高中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效率,要增加學生在繁重的高中學業下對語文的興趣,就要保證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就應該重視語文味的構建,以便改變高中教學中語文課不受學生喜歡的局面,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語文教學的最大效果。以上方法是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一點經驗的總結,高中語文課堂中語文味的體現的辦法仍有很多,這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去探索、實踐、總結、推廣。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提升文化素質,加強理論研究,搞好教學反思,不斷摸索出語文味教學的方法,上好每一節語文課,使每一節課都充盈語文味。
參考文獻
[1]姜宜榕.挖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化味”[J]語文天地。2007(12):53
[2][3]袁海林.《涉江采芙蓉》[J]語文教學通訊2016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