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惠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對人才的發展有著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了解不同學科的研究方向,在介紹基本內容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從內容中了解相關的研究方法,并在方法的學習中主動的創新,最終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化學這門學科和科學的聯系相對緊密,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向高中生滲透科學的思想,并介紹化學這門學科的核心素養,在引導學生全面的發展中構建高中化學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引言:在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中,教師要能夠在課上主動向同學們滲透核心素養這一基本的教學觀念,并讓同學們意識到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他們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哪些積極的作用。化學這門學科需要同學們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通過實驗的相關操作感受理論知識和實踐的相呼應,最終在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中提高化學技能,并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這篇文章將從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出發,深入的分析如何將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與實際教學進行緊密結合,由此落實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在滲透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老師要能夠和同學們共同理解核心素養對現階段高中生的具體要求,從而根據發展的要求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核心素養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形成適合個人終身發展的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化學這門學科來講,首先需要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能力,主要是指能夠通過個人的觀察,辨識一定條件下物質的形態變化,同時能夠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宏觀變化的本質。其次是要求學生能夠形成變化觀念與平衡的基本思想,這主要體現在化學學科的不同反應中,反應通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夠從任意時刻分析化學反應過程中物質的狀態和變化的方式,在理解本質的基礎上分析更加復雜的化學反應。隨后是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對相關模型的構建能力,在思維的形成和發展中運用專業模型解決復雜的化學問題。最后則是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主動關注與化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用自身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化學問題。面對核心素養提出的具體要求,教師要能夠及時的調整授課的模式,最終落實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滲透[1]。
二、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結合信息技術,提高抽象思維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成相關的教學,在資料的補充中調動出同學們的抽象思維,并鼓勵同學們用抽象思維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在介紹《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這一章節的內容時,需要高中生形成宏觀觀察和微觀辨識的能力,由于原子的結構是我們肉眼不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同學們在理解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問題。為此,老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展示,在詳細的了解基本的結構后,根據結構推測元素所具備的化學性質。原子主要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所構成,其中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在之前介紹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不同的元素顯示的化合價與核外的電子有著密切的關系,外層電子通常以八電子作為穩定的結構,以非金屬元素氯為例,核外存在有七個電子,還差一個電子就能夠達到穩定的結構,因此常常吸收一個電子達到穩定的結構,吸收一個電子意味著將帶有一個負電荷,所以通常氯顯示的價態為負一價。在這樣的介紹中,同學們既能夠對原子的結構有著詳細的認識,同時能夠根據結構分析不同的元素所具備的化學性質。在多媒體的展示中,同學們對于原子是如何獲取或者失去電子有著動態的認識,化學的學科特點也顯得更加清楚,從而有利于學生微觀抽象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能夠感受到核心素養對于他們學習化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由此提高個人的化學技能[2]。
(二)構建學習情境,理解平衡內涵
學習情境的構建有利于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內容。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要能夠在課上積極引導同學們思考,并運用個人的思維解決問題。化學平衡是高中化學教學中最為重要也是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很多學生認為這部分的內容難以理解,這是因為他們并沒有掌握與化學平衡相關的重要思想。化學平衡主要是存在于不同類型的化學反應中,其中需要同學們重點理解可逆反應中各反應物或者各生成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溶液中不同離子的含量。化學反應的動態平衡以及相關的平衡常數都是需要高中生掌握的重要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采用專題教學的方式營造相關的學習氛圍,在氛圍中帶領著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課時教學中,為幫助學生認識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并用化學用語對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積進行表達。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或微視頻,為學生提供相關實驗演示情境,例如通過動畫演示將AgCl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展示給學生,幫助其通過直觀觀察動畫模擬的實際溶解過程,主動思考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化學概念,并通過練習書寫相應表達式,自主歸納整理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完成課堂知識內容的自主轉化。將在專題教學中,教師要詳細的介紹這一類型反應的本質,從而滲透與平衡相關的思想,在以理解為前提的教學中融入豐富的習題,并請高中生在習題中總結這部分內容的解題技巧,最終能夠獨立的處理這部分問題,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落實核心素養在化學課堂的培養[3]。
(三)體會化學反應,推理反應特點
在高中階段,同學們會接觸不同類型的化學反應,每一種化學反應都有著反應的不同特點。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背景的特點,從而總結出化學反應的特征。例如在介紹《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嘗試介紹一個典型的特征反應,讓同學們自己回顧之前學習過哪些類似的反應,并總結出這一反應的特征。以制備氯氣為例,在氯氣的制備中,我們需要利用到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在反應的過程中,同學們需要明確哪些元素得電子,哪些元素失電子,它們分別作為氧化劑還是還原劑,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通過一個詳細的例子引出氧化還原反應中這些專有名詞,能夠將相對抽象的概念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既方便同學們記憶,同時也利于他們總結相關的規律。隨后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做出一個示范,簡單的請同學們回顧現階段已經學習了哪些氧化還原反應,并由此強化他們對知識的應用。在總結中,他們能夠發現,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而方程式的配平也是要求化學價在變化的過程中實現平衡,得電子的數目要與失電子的數目相等。首先同學們都能夠回想起活潑金屬與酸發生的化學反應,這一類氧化還原反應最為簡單,電子的得失也能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在這樣的綜合性教學中,同學們能夠在腦海中形成專題的概念,并在這一框架中不斷地補充新學習的內容,最終強化個人的思維邏輯,落實核心素養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培養任務[4]。
(四)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動手能力
實驗也是化學這門學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核心素養的滲透中,老師要有意識地提高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在實驗中引導同學們感受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合的重要性,在思想的提升中提高個人的動手操作能力。金屬的性質是同學們進入高中必須要學習的化學知識,掌握與金屬相關的性質,一方面可以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金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同學們將教材中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介紹《化學能轉化為電能-電池》這一章節的內容時,同學們需要了解銅鋅電池工作原理以及原電池模型,掌握相關化學反應。在新課程背景的要求中,教師不能僅僅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介紹,同時要在課上進行一定的拓展,可以將原電池這部分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內容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落實化學的綜合教學。在介紹“原電池工作原理”這部分的內容時,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設計,并借助教師提供的實驗設備,探究驗證自身設計方案,分析原電池構成及其在作用,并結合各物質的化學性質,嘗試寫出電極反應。其中實踐的內容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在老師提出的思路中,同學們可以利用現有的知識點設計相關的實驗操作,并在明確原理的基礎上積極展開操作,在探究中主動的總結相關性質,并與教材中給出的性質進行對比,思考自己的實驗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最終能夠在動手能力的提高中落實核心素養在課堂的培養。
(五)知識綜合運用,落實核心素養
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有效的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落實核心素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留出一部分的時間在課上開展綜合性的訓練,讓高中生能夠及時的回顧相關的化學知識,并提高個人的綜合能力。在課堂中,老師可以設計趣味的課堂互動強化高中生的專業技能,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死板,很多學生不愿意在課上主動配合老師,趣味的提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同學們對化學這門學科的抵觸情緒,并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核心素養的滲透更多的是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鼓勵學生主動深入的鉆研與學科相關的內容,面對這樣的教學目標,老師可以以趣味問答的方式代替小卷的測試,一方面能夠營造輕松的氛圍,另一方面可以靈活的查漏補缺,在活躍的氛圍中保持學生的思維活躍性[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學的傳統模式需要開始轉型,需要教師團隊創新個人的教學形式,在新的環境中把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緊密結合,設計出合理、科學的化學教學方案。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用充滿趣味性的授課模式、富有邏輯性的科學態度去培養高中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和道德觀念,最終在核心素養的形成中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豆佳媛.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實驗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18.
[2]潘云凡.高中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個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王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4]文靜.傳統文化課程資源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20.
[5]陳燕君.項目式學習在高中化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