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媚芳
【摘要】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閱讀能力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能力,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減負增效的時代背景對小學語文的“教”和“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線教師理應加以重視,想方設法將其落到實處,在努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增加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小學語文教學看重的是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只有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教其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才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為其今后的閱讀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減負增效
一、設立閱讀目標,延展閱讀課堂
語文《新課標》要求小學低段閱讀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喜歡閱讀的基礎上能夠充分感受閱讀的樂趣。同時也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適當拓展學生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所以,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時,應當和學生一起設置閱讀目標,并且利用課內外時間拓展閱讀課堂。如教學《一匹出色的馬》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導學案,明確文本閱讀目標。同時利用電腦、手機等查找和文本有關的信息資料,學生可以在明確的閱讀目標指引下開展學習,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整體提升閱讀課堂教學成效。此外在課下,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后延展。最大限度地開發課程資源,擴展語文學習視野。如教學《小毛蟲》后給學生推薦《一片樹葉落下來》,主題相近、題材相似的文章,不僅可以讓學生拓展閱讀,還能進行文本對比閱讀,不斷強化主題化學習,打破閱讀的時空限制。
二、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激發閱讀興趣
在以往的小學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所采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僅壓制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也會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為此,教師則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的思維,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的方式,來激起小學生主動閱讀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這要求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同時,還要適當選取課外材料加以補充。以《金色的草地》一課為例,這一篇文章描寫的是鄉下窗前的草地給兄弟倆所帶來的生活樂趣,表達了兄弟倆對草地的喜愛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整篇文章的情節描寫都極為真實和生動,字里行間也透露出真誠的情感。將這篇文章作為小學生閱讀與學習的材料,不僅能夠引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也能夠引導小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在結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課外材料,讓小學生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樂趣及充實感。比如,在開展《寓言二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從《伊索寓言》中選取幾段素材,讓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悟生活道理,并將這本書引薦給小學生,鼓勵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閱讀。
三、創設教學情境,培養閱讀能力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提升學習成效,激發閱讀興趣。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對事物充滿好奇,充分利用配圖、游戲、表演、角色體驗等教學策略,直觀呈現文本內容,讓學生融情于文,融情于境,從而獲得共情的體驗。如教學《秋天》時,可以創設小松鼠帶大家去秋游的情境,借助小視頻展示秋天樹林的變化以及秋日的天空,讓孩子們直觀感受樹葉黃了、葉子飄落、大雁南飛等秋的特點,體會秋天之美。同時配上輕快活潑的樂曲《郊游》,讓學生在音樂中邁開腳步,隨著小松鼠在藍天下、在樹林愉快地嬉戲,感知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又如教學《坐井觀天》時,為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寓意,可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安排演一演的活動,以演促解。讓孩子們再現青蛙和小鳥的三次爭論,從表情、語氣、手勢等多方面入手,讓孩子融入具體的閱讀情境中,體會角色的情感。并通過追問“你更愿意做青蛙還是小鳥?為什么?”,讓孩子們思考并從中發現“認識事物,看待問題,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這一寓意。貼合文本的教學情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營造出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同時也可以切實助力學生對文章主旨和情感的把握,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力。表演結束之后,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回答關于自身表演或是觀看表演的具體感受和理解,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文本的情感、主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適時提供閱讀引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能夠助力學生在以情入境基礎上實現閱讀文本的加工,實實在在地升華閱讀,提升閱讀課堂有效性。
四、以讀代講,培養個性閱讀
張若田先生曾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有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朗讀的形式,促進學生閱讀。如教學《我是什么》時,第3自然段句子較長,重點指導“在池子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等短語,從語調語速的快慢變化,感受水狀態的變化,同時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有序。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當為學生提供閱讀實踐的機會。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在課堂上鼓勵每個孩子大膽積極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分享閱讀收獲。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表不同的意見,在交流碰撞中,升華思想。如教學《朱德的扁擔》時,可以利用預習單,設計“讀課文時,我能把不懂的地方用問號標出來”等提示,讓學生明確閱讀任務,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解答。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孩子們就能圍繞“山高路陡,非常難走”“白天挑糧爬山,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感受到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
總之,減負增效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和學生的文本理解、感悟、表達以及今后的寫作等能力息息相關,同時也和學生的綜合素養相聯系。教師應當注重閱讀教學,運用多種策略努力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國鋒.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15):56-57.
[2]周永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讀寫算,2019(25):31-32.
[3]楊麗霞.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深閱讀習慣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75):67-68.